上海市教委等部门对学校体育活动时间再做加法

市教委等部门对学校体育活动时间再做加法
体育活动2小时会挤压学习吗?
日前,上海市教委等部门发布《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之前的“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倡导学生每天参加校外体育锻炼一小时”到“全面落实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并基本在校内完成”,若干措施对学校体育活动时间再做加法。
问题随之而来:学生一日在校时间是固定的,在现有的课时规定下,学校体育课程时间是否会有所增加,如何做好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平衡协调?家长最关心的是:会不会挤压文化课的时间,“让位”给体育课?
2小时活动时间从何而来?
其实,新政对于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时间”是有明确规定的:“学校可根据实际,统筹用好课后服务时间、大课间活动时间、学生自主活动时间等,对课程进行灵活安排、合理实施,以保证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基本在校内完成。”换句话说,就是在现有的课程时间里,做好“整合”,确保学生在学校能有充分时间“动起来”。
在这方面,黄浦区董家渡路第二小学在这学期进行了大胆创新:每个课间的休息时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搭配30分钟的课间大活动及每天一节体育课,全校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超过140分钟。每个课间多出来的“5分钟”,都是学校在不增加学生在校时间、不占用其他课程的基础上,精心计算设计而来的。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原院长季浏认为,“过去是学校内运动不少于一小时,校外运动一小时,现在是要求基本在校内完成,并且对体育课、体育活动和大课间都有时间要求。家长可能会关心,这样做加法会不会挤压语数外的课?现在文件都具体到数量:包括每天70分钟左右的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大课间,另外还有不少于40分钟的体育锻炼活动,学校只要参照执行就可以了。”
体育老师不够怎么办?
落实若干措施的要求,配足配强体育师资力量是关键。文件给出了解决方法:建立学科教师“一岗多能”带练体育活动培训和认证体系,让有一定专长或基础的学科教师指导体育社团或兴趣小组活动、组织体育锻炼及赛事活动,同时推进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和兼职教师制度,这些都是解决体育师资的有益探索。
杨浦区教育局副局长曾除非介绍,杨浦将举办“非体育学科教师运动技能系列培训班”,挖潜具有体育兴趣爱好的年轻教师和导师,对外邀请区体育部门教练、上体大研究生等进校园实施“课后社团服务”,缓解师资不足的困境。
上海市教委人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五年,上海市中小学新招聘体育教师3102名,目前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各学段体育教师配备充足,已达到新政策的要求。上海市教委还支持鼓励中小学规范聘请退役运动员、教练员等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体育教师,深入推进“体教融合”。
如何让体育活动真正“出汗”
充足的活动场地,也困扰着不少“小场地”中心城区落实政策的难题。
黄浦区教育局副局长金羿介绍,黄浦区地处市中心,在空间利用上,学校向内挖掘,上天入地,将碎片空间转化为运动场域。向外拓展,整合区域资源,体教融合建立体育场地资源信息库,让学校运动会、体育课有更多场地选择。
季浏介绍,除了“2小时”的数量,若干措施对质量也提出了要求,因为仅仅有数量是不够的,“文件强调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让体育课、体育活动都要‘出汗’。”文件还强调运动安全保障制度。“以前,学校体育活动为什么不能‘高质量’,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安全问题的考虑。对抗性的、有强度的体育课不敢开。文件针对现实的安全问题的考虑提出了一些办法,为学生购买安全保险、配备心肺复苏设备,这样能解除学校和家长的后顾之忧。”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龚洁芸)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