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奋进新征程 建功引领区

浦东新区环境监测站办公室:架桥筑梦,书写环保华章

2025年07月01日17:05 |
小字号

在浦东新区的环保事业版图上,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如同精密运转的枢纽,又似沟通各方的桥梁,用智慧与汗水编织着生态保护的网络。他们,就是荣获2025年上海市模范集体的浦东新区环境监测站办公室。

浦东新区环境监测站办公室成员“全家福”

这支由11人组成、平均年龄38岁的队伍,在单位内部上传下达、面向公众科普教育、深耕专业跨界实践等领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桥梁”二字的深刻内涵。

内外通达,架起单位里的“神经中枢桥”

浦东新区环境监测站的历史可追溯至1993年3月,其前身为川沙县环境监测站。2010年,原南汇区环境监测站的整体划入,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与力量的汇聚,大家齐心协力守护着浦东的生态环境。而监测站办公室,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我们办公室的工作,就是要起到‘桥梁’的作用。”采访中,办公室主任鲍阳阳言简意赅,一语道破团队使命。

在单位内部管理中,办公室如同一条“神经中枢桥”,承担着落实四个责任制、干部人事、计划财务、行政后勤等一系列繁杂却关键的工作。每一项政策的传达、每一个任务的分配、每一笔资金的流转……都离不开他们的精心梳理与高效执行。

这份努力与付出在2023年收获了“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的荣誉,而他们并未止步于此。2024年,办公室积极推动单位内部的学习型组织建设,通过组织定期学习会、邀请专家讲座、开展业务交流等活动,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我们希望通过学习,让每一位同事都能不断提升自己,为单位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鲍阳阳介绍道。去年,监测站成功创建为“优秀学习型机关(事业单位)”,进一步提升了单位的学习氛围和工作效能。

参加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业务培训

在内部管理工作中,办公室成员各展所长,相互配合。负责干部人事工作的同事,像“人才管家”一样,时刻关注着每一位职工的职业发展,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成长计划;管理计划财务的人员,如同“财务卫士”,严格把控资金流向,确保资金使用合理高效;行政后勤的同事,则化身“贴心保姆”,从保障单位的日常工作到保障国家级环保项目的开展,安排得妥妥当当。

正是这样细致入微的工作,得以让整个单位高效运转,而这些“看不见的工作”背后,是办公室成员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

科普之光,点亮环保路上“知识彩虹桥”

如果说在单位内部,办公室是联结各部门的“连心桥”,那么在面向公众时,他们则化身为传播环保知识的“彩虹桥”。自2006年起便开启了环境教育基地的建设之旅,彼时45万元的启动资金,承载着团队对科普事业的无限憧憬。

经过一年的精心筹备与建设,2007年世界环境日之际,基地正式对外开放。同年底,接受国家科技部和环保总局的现场评审,2008年成为监测系统首个“国家环保科普基地”,2019年被授予“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称号。

小学生到环保基地参观

18年来,基地始终是浦东环保科普的重要阵地。从学生团体到社区居民,从普通市民到代表委员,不同身份的人们在这里开启环保知识的探索之旅。

为了让科普教育更加丰富多彩,办公室不断推陈出新。他们打造了“青青酢浆草”公众号品牌,定期发布有趣的环保知识、最新的监测动态;开设“小小河长”科普公开课,带领孩子们走进河流生态的奇妙世界;创新推出“云参观”服务,让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们也能“身临其境”感受环保魅力。这些举措让科普教育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影响力不断扩大。2023年,特色活动荣获浦东新区未成年人暑期工作优秀项目。

开设“小小河长”科普公开课

2024年,为适应新时代公众对科普教育的更高需求,办公室全面启动基地提升改造项目。今年6月7日,焕然一新的科普基地正式回归。走进基地,绿色主色调扑面而来,每个楼层通过绿色渐变的设计,巧妙地表达着环境监测的专业性和重要性。一楼大厅里,一条记录着监测站发展历程的时间轴,串联起上海环境监管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电子显示屏实时更新着浦东各处的空气质量、水质、噪声等环境数据,宛如一张守护城市环境的“数字网络”。

在展陈设计上,基地以“一份监测报告背后的故事”为主线,带领参观者从六楼的在线监测发现数据异常开始,依次体验五楼现场监测的手工复核、四楼的样品实验分析,最终在三楼得出实验数据并出具实验报告。通过这样沉浸式的科普体验,让人们深刻体会到扎实的监测数据为浦东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的基础保障。

6月7日,焕然一新的科普基地正式回归

对于基地的未来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阎宇宸有着清晰的规划:“我们计划打造配套的研学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卡通形象,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易于接受的科普内容。同时,进一步优化志愿者团队,增强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表达能力。此外,我们还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持续优化线上科普内容,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环保知识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深耕专业,探索融合发展的“跨界立交桥”

在监测站办公室,“跨界”味儿很浓。虽然主业是承担行政后勤等保障工作,但团队成员从未远离专业一线,他们用实际行动搭建起业务与保障工作的“跨界立交桥”。

嗅辨员,这个被称为寻味治污的环保“特种兵”岗位,在办公室有着别样的意义,办公室全员都是嗅辨员。“嗅辨工作全靠鼻子,越臭的气味,闻的时间越久。”办公室文秘郑丽解释道,“每次嗅辨,我们要把气体一次次稀释,一次次去闻,直到闻不出味道为止。”

办公室成员参与嗅辨工作

在办公室新人朱宇航看来,这份工作不仅考验着嗅辨员的专业能力,更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有一次嗅辨,做了36组,闻了一个下午。关键你不知道这些气体是从哪里采回来的,可能是污水厂,可能是医院,也可能是垃圾焚烧厂,需要一定的心理建设,鼓起勇气挑战自我。”

为了保持鼻子的灵敏度,嗅辨员有着严格的自我约束。他们不能抽烟喝酒,作息和饮食也需格外注意。女性嗅辨员在执行任务时,不能化妆、喷香水,杜绝一切可能影响嗅觉的因素。也正是这样的坚守,才为生态环境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除了嗅辨工作,办公室还有多人分别参加站内各项监测专业实践锻炼平台以及环境监测应急工作。“应急情况基本发生在夜里,我们既是保障人员,也是业务参与者。”原办公室负责人陆莉莉说。无论是突发的环境污染事件,还是紧急的数据监测任务,抑或是大型的环保督察活动,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响应,迅速投入工作,与业务科室并肩作战。

办公室创设的专班制度,更是为成员们提供了深入业务工作和学习的平台。去年3月,监测站成立6个专班,其中任务最重的监测能力提升项目专班,郑丽和朱宇航加入综合信息保障组。在大气监测站点更新项目中,涉及16处大气标准站、185处微站、24处噪声自动监测站等,点位分散,协调工作难度巨大。

在监测能力提升项目专班上进行工作汇报

“看上去是业务工作,但背后很多协调工作都由我们办公室来完成。”郑丽举例说,“比如踏勘一个点位,需要更新站房,可既有站房是固定资产,不能直接拆除,要走报废程序,站房加设备整体报废后,才能拆旧建新。整个过程繁琐又复杂,但我们必须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差错。”

在参与浦东新区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制工作时,办公室成员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数据收集整理到报告撰写审核,他们与业务科室紧密配合,参与编制的报告书曾荣获上海市一等奖、国家三等奖。

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鲍阳阳总是谦虚表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像陆莉莉老师,进入办公室工作已经20多年,他们那代人创下了优秀的传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们更多的是传承。”

对于浦东新区环境监测站办公室来说,荣誉既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未来,他们将继续秉持“监测先行、数据说话、科技赋能”的工作理念,在环保事业的道路上,搭建起更多、更坚实的“桥梁”,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区样板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浦东新区总工会)

(责编:唐小丽、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