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基层探索“小棋盘”激活治理新动能

“小张,17号X05是一位独居老人,你记得要上门提醒她关好家中门窗,尽量减少外出。小刘,8号X03家中有一只小狗,记得提醒主人多多照看,避免宠物由于天气原因焦躁狂吠引起矛盾。13号X002楼组长、22号X003是我们的文明实践志愿者,有工作的可以请他们帮忙……”
6月23日,早上8点30分。上海市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控江路18弄的会议室中,居民区书记、居委会主任孙钧茹正召集居委干部和相关工作人员召开安全例会。
孙钧茹对小区内的每户家庭情况都了然于心,有条不紊地部署工作,并针对每个家庭的特殊情况给予特殊提醒,这些都得益于一张特殊的图表:民情“棋盘”。
民情“棋盘”。人民网记者 董志雯摄
一张看似简单的“棋盘”,却成为破解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这张棋盘出现以前,居委干部对住户信息、人员构成一知半解,居民诉求难以及时捕捉,有时候服务管理陷入盲目循环,往往资源投放与居民需求错位。”孙钧茹告诉记者。
在此困境下,“民情棋盘”应运而生。它不再是简单的信息罗列,而是通过不同颜色、形状的标识,对应着住户属性、党员身份、特殊群体类别等多元信息,把社区的“人、物、事”精准“画像”,为治理工作装上“透视镜”。
长白路第二居民区的居民信息表。人民网记者 董志雯摄
无独有偶,在相隔一条马路的长白路第二居民区,居委会的墙上也贴着一张类似的表,把益晖新苑小区每家每户的情况以“贴纸”的形式清晰地展现出来。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芳表示,民情档案管理模式,以可视化、精细化的方式,将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清晰呈现,让社区成为居民幸福生活的温馨港湾。
长白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孙辉指着墙上的“棋盘”娓娓道来。“棋盘”上的党员标识,成为红色“灯塔”,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以“头雁效应”带动居民参与。绿色代表楼主长这一群体。作为楼栋的“当家人”,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担起楼栋管理的责任。白色是社区志愿者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年龄层,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居民参与感与归属感持续升温,从社区环境微改造到文化活动策划,居民从“旁观者”变为“设计者”,主动出谋划策、动手参与,让社区建设更贴合生活实际。“党员+群众”的共治队伍不断壮大,社区治理从“独角戏”变为“大合唱”。
这份“民生档案”,已成为长白新村街道社区工作者的“智慧工具箱”,让治理从模糊走向精准。
通过“棋盘”,居委干部快速掌握常住居民、流动人口、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群体分布,建立动态帮扶档案,生日关怀、定期走访、应急援助,一项项精准服务让特殊群体感受到社区温度。
与此同时,“棋盘”成为串联起居民诉求渠道,一旦标识更新或标注诉求,社区干部都有响应。从公共设施维修到邻里纠纷调解,从政策咨询到活动建议,居民的“声音”有了清晰的传递路径,“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成为常态。
民情“棋盘”的信息一目了然。人民网记者 董志雯摄
孙辉看来,“棋盘”的价值,不止于管理,更在于共治。“它像一面‘透明镜’,让居民看到社区治理的用心与努力,也激发了居民参与的热情。”
如今,民生“棋盘”上的标识不断更新,见证着社区的点滴变化;居民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映照出治理创新的成效。一幅底数清晰、服务精准、共治有序、幸福满溢的社区画卷,正徐徐展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