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东方七日谈|具身智能还需要更多耐心与信心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季觉苏
2025年05月06日17:0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在北京开跑。第二天,赛场上的机器人摔倒视频集锦逗乐了无数网友,有网友表示,以为机器人是博尔特,没想到是“咱太奶”,甚至有人以此便看空具身智能领域的发展前景,事实真是如此吗?

解放日报相关报道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将目光投至上海张江机器人谷。在一家人形机器人企业数据工厂的一角,几只机械手正在重复着同一个动作:张开、握紧、旋转……这是在对供应商的零部件进行性能测试,最终积累了大量数据形成报告后反馈给供应商。

终端企业为何还要给上游供应商干活儿?企业负责人说,具身智能领域还很新,许多供应链都要重新组建,尤其是关节电机这一领域挑战比较大,单一只手就有20多个电机,而且都是灵敏度极高的小型电机,在国内找到合适的供应商还比较困难。企业想通过定义标准、管控产能、明确工艺流程等措施,一起带动相应的产业链成长起来。

诚然,当前的具身智能领域还存在落地场景少、价格昂贵、供应链不完善等问题,电机、传感器、芯片等硬件领域还需要突破。但上海的这家具身智能企业提供了一种务实有效的路径:将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深度融合。

据报道,当前大量人形机器人公司的上游,是遍布长三角、珠三角的成熟制造业供应链企业,在一些核心零部件领域,随着越来越多的供应商入局,不仅实现了零的突破,还大幅降低了成本。有企业在对外宣传时强调,“我们虽然不制作机器人,但为机器人供应零部件”。具身智能领域很新,却为传统制造企业拓宽了发展空间。

还有不少人疑惑,具身智能领域兴起,是否一方面造成专业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又造成大量失业?笔者在走访中发现,两者都不会。当前不少具身智能企业的核心研发人员是从其他人工智能企业或者自动驾驶领域跳槽而来,许多人自称“再就业”了。此外,许多具身智能企业正在大力招募“数据收集操作员”,主要工作是穿戴动作捕捉服、虚拟现实头盔等设备,模拟机器人完成动作,还有“数据审核员”,需要对数据工厂产生的数据进行辨别、归纳,提高数据的质量。

例如,智元机器人在上海搭建的数据采集工厂,两个月便采集了超百万条具有工业级标准的数据集,采集任务超过1000种,数据集刚上线便成为行业热议对象,全球各地的科研团队都能用这些数据训练大模型,企业借此也打开了品牌知名度。这些都需要大量数据采集员和审核员协同完成。

因此,当前不必因为具身智能发展不够成熟而妄自菲薄,也要避免资本市场和产业政策一窝蜂,应给予新的产业更多耐心和信心,将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市场,政府部门则侧重构建创新生态的“热带雨林”,比如聚集上下游产业、构建基础语料中心等。上海也正针对算力基础设施、基础模型、语料、资本、人才等要素进行全面布局与支撑。此外,国有资本应发挥好压舱石的作用,社会资本可发挥灵活性优势,助力整个行业专注于技术研发,追求具身智能的上限,共同将这一产业做大。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