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肯定上海发展AI实效,沪上高教人有信心有方向更有行动
推进AI赋能高教,AI+学科正兴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沪考察期间对上海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取得的实效给予肯定。他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上海要总结好以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孵化人工智能产业等成功经验,加大探索力度,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产生示范效应。
此次调研中,不少沪上高校师生就在现场,更多高教人对AI发展更有信心、更有方向也更有行动。记者了解到,在他们的脚下,一批AI研究机构在路上,一批AI+学科正兴起。
发挥高校科创策源作用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周亚明认为,当前,人工智能引领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迭代周期大幅缩短,迫切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和科研范式变革,把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精准开展“一校一策”综合改革,促进学科专业布局紧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人才供给匹配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所需,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率先实施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科学智能(AI4S)推动高校科研范式变革。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殷切关怀和战略擘画,让全校师生深受鼓舞、倍感振奋。高校应当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瞄准战略急需学科,将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作为破解“卡脖子”困局的“金钥匙”,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重构学科专业体系,开辟“换道超车”新路径,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表示,华东师大将进一步强化以国家战略急需牵引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加快布局量子科学与技术等未来学科,建设空间人工智能、智算药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新兴学科,同时大力推动AI赋能所有学科转型提升,以及教育教学方式、科学研究范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朱新远也表示,上理工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深化AI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范式,以拔尖理工科人才培养为核心抓手,通过“学科布局—人才培养—平台重构—国际协同—制度创新”五位一体推动人才培养、知识生成、技术突破与产业赋能的系统性协同。
AI赋能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表示,学校已获批建设极端环境建造、自主智能机器人两个未来学科,即将成立工程智能研究院、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极端环境建造研究院、自主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研究院等五大研究院,打造数智融合驱动下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范式。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科技创新发展明确了方向、注入了动力。”复旦大学副校长、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院长姜育刚表示,复旦始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推动高质量科技创新,近期系统布局了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计算与智能、未来信息、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着力培养具备原始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
就在总书记此行来沪之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刚刚成立,标志着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与发展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二工大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博锋教授表示,作为上海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高校,二工大已建成169门AI融合课程,覆盖全部47个本科专业。其中,《机器视觉技术及应用》等课程直接对接智能制造产业需求,2024级新生全员必修《人工智能应用与实践》课程。
AI推动工程技术跨越式升级
“我深刻体会到人工智能正日益成为推动传统工程技术实现跨越式升级的重要引擎。”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谭帅表示,比如在盾构施工中,地下的地质环境复杂且多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实现对地下环境的智能感知与预测,领域大模型可以深度挖掘智能驾驶专家知识,支撑实现智能自主掘进,大大提升了地下盾构施工的风险可控性与自动化程度。
“作为高校科研工作者,我们深受鼓舞,同时也深感肩负责任重大。”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教授陈新军透露,近年来,学院团队研发了国内首款智能软体仿生鱼“文鳐”、柔体智能仿生金龙鱼“金鳞”。“我们将进一步推动渔业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加快智慧渔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创新突破,并积极开展新应用场景的示范工作,为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当前,上海正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赋能重塑,并承担国家关于AI未来领军人才培养“试验区”改革探索任务,实施人工智能促进科研范式改革赋能学科跃升计划,重点营造师生主动思考并利用人工智能改造重塑现有科研范式的活跃氛围。(记者 徐瑞哲 李蕾 黄海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