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大片空白 复旦团队找寻古文字“前世今生”

绝学不绝 念兹在兹
裘锡圭团队找寻古文字的“前世今生”
20年前,我国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倾力创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古稀之年的他把“书桌”安放在了母校;20年后,90岁高龄的复旦大学文科杰出教授裘锡圭,即使视力极度衰退,仍每天钻研《老子》两三小时。
令他欣慰的是,中心推出首部完整的马王堆简帛注释本、出土文献与古文字领域首部研究生综合教材……朝斯夕斯,念兹在兹。这群同道中人多年埋首故纸堆,一直在找寻古文字的“前世今生”。
无限接近真实的历史
皮肤尚有弹性的辛追(避)夫人、漆鼎中见光即化的藕片……马王堆汉墓一经发掘,震惊世界,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其中,13万余字的帛书简牍是重中之重,具有极高学术价值。这些简帛出土时都泡在水里,很多地方出现破损,还有大量残片,不少字已无法辨识。
能否真实展现2000多年前的历史风貌?以裘锡圭为主编的研究团队奉命于困难之际,历时6年,在2014年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40周年之际,携手湖南省博物院和中华书局,出版了我国首部完整的马王堆简帛注释本《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打开了认识汉代思想世界的一扇大门。
“马王堆简帛的整理,使得我们的研究有可能无限接近于当时真实的历史。”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长吴振武说。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是复旦大学文科的标志性成果,2016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2024年,裘锡圭继续担纲主编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修订本出版,收录不少新知新见。
填补大片空白
身形瘦削、口音软糯的裘锡圭做的往往是大文章,考释一个字,填补大片空白。
战国时代商业发达,但在玺印和陶器上很少看到“市”字。裘锡圭联想到,政治分裂可能导致“文字异形”,即同一个字存在多种不同书写形式。沿着这一思路,他先认出了齐国文字的“市”,后来把燕、韩、赵、魏、楚的“市”也逐一辨析,堪称文字学领域的扛鼎之作。
他勇于质疑。《老子》今本有“宠辱若惊”一词,“受宠若惊”正由此演变,可谓由来已久。但裘锡圭研究郭店楚墓《老子》简发现,“惊”其实是“荣”的误读。这句话与“贵大患若身”相对应,后者意为“把大患(死)看得与生一样可贵”,“宠辱若荣”则是“把辱看得跟荣一样可贵”。
他更敢于自我批判。7年前他还发布声明,称自己201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可谓毫无是处,自应作废”,希望通过新作“稍赎前愆”。
裘锡圭被誉为中国古文字考释和文字学理论研究第一人,但他从不以权威自居。他喜欢和青年学者讨论问题,就算听见“裘先生您说得不对”也不愠不怒,这在旁人看来也许有些不可思议,但这样的场景却是一种日常。
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春天来了,中心主任刘钊发现组织一次踏青并不容易,不少研究人员坦言:不如在家看书。选择古文字,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简单而又纯粹。
很多研究人员最大的苦恼,是时间不够用。裘锡圭早年住过北大筒子楼,公用水房,只要看见他来,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说:老裘时间紧,老裘先来!
孜孜以求下,中心2021年入选首批由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共同启动实施的“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创新平台建设单位;2023年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为复旦获此荣誉的第一个文科团队。
过去一直认为,赤兔马中的“兔”是形容快如兔。刘钊研究马王堆出土的《相马经》发现,这本重要的相马书提及,一匹好马的头应该像兔子头,从而廓清了赤兔马的真正含义。
“行过千山万水,眼前豁然开朗。这一刻,你就是这个字在今世的知音。”刘钊如是形容。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大都以折叠状态被放置,有些字会被印到相叠页上,称之为印文。陈剑教授首次对马王堆帛书的印文作了全面清理。他还对过去不为人关注的帛书空白页和衬页进行了深入研究,复原出马王堆多幅帛书的全貌和当初折叠的情况。
目前存世的16万片甲骨中,碎片占到90%以上。蒋玉斌研究员擅长甲骨缀合,即把同一片甲骨的碎片拼缀起来。他曾经将一片收藏于日本东京的甲骨,和另一片收藏于中国台北的甲骨,缀合在一起。迄今,全球甲骨缀合成果已超7000组,其中蒋玉斌就缀合了500多组。
这一研究高地吸引了不少外国学者和留学生。日本学者广濑薰雄在中心工作了15年之久,去年刚回到日本岩手大学继续从事古文字研究。来自俄罗斯的阿列霞曾是一名留学生,如今已是中心一名青年副研究员。
越来越多年轻人被古文字所吸引。2022级博士生程名卉因为和甲骨文打交道,在朋友们眼中“在做很酷的事情”。2019级博士生杨熠刚接触甲骨缀合时非常好奇,究竟是怎么发现两片甲骨可以缀合的呢?如今成功缀合400多组甲骨的他已颇有心得:看似大海捞针,其实有规律可循。
5年前复旦大学“强基计划”汉语言(古文字学方向)的招生,改变了我国古文字学科一直以来没有本科教育的窘状。
“绝学”不绝,但依然“冷僻”。古文字学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登堂入室”,人才培养难度不小。
中心历时4年编著的120万字《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程》去年首发。这是该领域第一部研究生综合教材,填补了长期以来该学科教学缺少科学性、系统性教材的空白,首印3千套一周内售罄,短短数月三次加印,精装本更是在网上“秒光”。
“假如没有汉字的传承,万古如长夜。”刘钊说,在这个时代从事古文字研究,是一种幸福。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黄海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