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改造达284万㎡,闵行这些地方不仅有“钱景”……

每到周末傍晚,在虹梅南路与永德路的交叉路口,一个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的社区配套商业体——永德汇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里不仅是周边居民的生活中心,更是年轻人周末放松的热门打卡地。
漫步在白墙黛瓦的新中式风格产业园——苏河华江汇中,绿意融融,艺术化的彩绘涂鸦、园区布置,以及安静的环境让人格外放松惬意。
切中当代年轻人养生消费需求,汇中村开通艾草康养产业链,从艾草种植到艾草养生锤、足浴包,牢牢抓住年轻消费群体的心。
这些都是闵行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生动缩影,它们用勇于突破、敢于创新证明——乡村不是城市的“背面”,而是超大城市功能延展的创新试验田。去年起,闵行区推进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行动,其中包含永德汇在内的70个项目纳入重点推进清单,预计改造提升集体物业面积(含新增)约284万平方米,通过盘存量、优增量,着力开拓挖掘集体经济潜能。
镇村抱团
集体经济赋能商业新业态
沿街店铺外墙上充满活力的涂鸦,吸引着路人的目光;精心设计的外摆区和露台上,年轻人围坐一起,品尝着饮品甜点;不远处的烧烤和火锅店内,食客们围坐在长桌旁,一边吃着美食,一边聊着趣事……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永德汇上演。
永德汇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总共6层楼,包含5500平方米酒店和4000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库。它位于吴泾镇中心,被“宝龙”与“弘基”两大商场护于中间,周边环绕多个小区,人流量大。

而在此之前,这里还是一片未开发的空地。吴泾镇经发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趋势,结合虹梅南路隧道的建设,吴泾镇政府决定对此地进行开发建设,“永德汇”由此应运而生。在政府的指导下,吴泾镇和平村、共和村、幸福村等8个村抱团成立泾彩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永德汇。这一凝聚“集体智慧”的项目首年年租金预计为800多万元,保持每三年环比递增。
经过前期打造,2024年5月,永德汇开始试运行,10月正式开业。目前,该项目入驻率90%,包含近30家店铺,在丰富周边居民生活的同时,也进一步带动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永德汇运营管理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永德汇定位于社区配套商业,包含多家特色商铺和品牌连锁店,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尤其是美食街区汇集了各地美食,让消费者尽享口福。其中不乏一些年轻人喜欢的网红烧烤店、火锅店等,还有不少餐饮首店入驻。
“考虑到周边有上海交大、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我们还计划引进网鱼网咖、体育运动类店铺,尽可能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公司负责人介绍,因为靠近大零号湾,为了抓住区位优势带来的发展机遇,永德汇还引进了高端的桔子水晶酒店,致力于填补周边区域高端住宿的空白,进一步满足紫竹高新区、大零号湾、浦江第一湾的企业需求。
作为社区配套,永德汇的休闲广场也成为社区居民活动的好去处。今年春节,这里就举行了火壶、打铁花等非遗活动,吸引不少居民前往观看。而一个个由集装箱改建的店铺,也点亮了夜经济文化。除此之外,休闲广场还设有暖巢党群服务站、休闲座椅、儿童游乐设施等,为市民提供了休闲的好去处。

闵行区积极探索“集体+”模式,积极引导“集体+政府”“集体+国有”“集体+集体”“集体+民营”等多种发展路径,加强集体与各方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多重优势叠加,形成可示范、可推广的集体资产发展新路径。永德汇项目正是开启了“集体+”发展模式的一次全新探索。以政府为主导,由村集体经济投资成立的镇级公司进行资产盘活,形成商业综合体,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实现村民长效增收。
破茧成蝶
集体经济助力打造文化名片
春日,为闵行区北端的华漕村更添几分江南水乡的温婉气息。

2024年,闵行以消除集体物业安全隐患为目标,加快推进集体物业改造,分类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鼓励开展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加快推进集体物业改造提升、转型升级、提升产业业态。借着这股东风,华漕村依托华江路周边三块林地天然资源和苏州河,对低效物业资产改造升级,以“文化+品牌”“品牌+产业”为振兴路径,以艺术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生态,打造苏河华江汇项目。

曾经以汽车销售维修、五金器械、冷链仓储为主的园区,摇身一变,成了一个白墙黛瓦、绿意环绕的新中式风格产业园。村民的感受最直接:“你看,现在的路面多清爽啊,旁边的公园也很适合遛娃散步。”

与幼儿园一墙之隔公园以“林间童趣”为主题,随处可见童趣涂鸦。
“园区分三期,一期改造后不到半个月,就完成了九成招商,引入包括艺术家工作室、美学文创工作室、酒吧、餐饮等业态。”华漕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晨晔介绍,这个成绩背后,是村里主动出击,改造与招商同步进行,使园区完工即开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中国著名书画篆刻家徐庆华也相中了这里,将工作室搬了进来:“厂房改造而成的工作室返璞归真,粗犷天然的气质和自由灵动的艺术作品相融合,安静的环境、质朴的人际关系也为我提供了创作源泉,这里还便于开展公益活动、艺术沙龙。”

徐庆华工作室
二、三期正在改造中,二期将以体育为主题,计划引入足坛名宿范志毅团队,把体育文化、休闲娱乐与林间栈道、滨江步道融合到一起,并加入非遗元素,形成休闲娱乐区域。

“我们还将深入挖掘历史建筑价值,依托徐庆华大师等人文资源,打造人文荟萃‘文化会客厅’,以‘文’润人,以‘园’兴村,提高村里的整体风貌和村民感受度。”王晨晔告诉记者,随着产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华江路一条街将迸发出无穷的经济活力。
一条华江路,托举起了华漕村的振兴梦。

“我们想既让村子美起来,又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王晨晔觉得,以“园”兴村,就是华漕村未来的发展之路。他给记者算了笔账,改造后华漕村年收入多了约350万元。如今,村子的环境美了,文化底蕴丰富了,未来,村子的“钱景”也很可观。
艾草飘香
集体经济开拓乡村康养产业链
汇中村是大治河以南片区首个乡村振兴示范村。自2022年的集中打造以来,“如何进一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夯实集体经济发展基础”是汇中村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据汇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陶佳瑛介绍,汇中村与艾草结缘,要从联合上海蕊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蕊源生物”)共同打造的“健康小屋”说起:“原先,引入健康小屋这个项目,只是想为村里的老百姓提供一些健康监测、康复理疗、中医治疗等公益义诊服务”。

但在深入接触后,蕊源生物和汇中村在宣扬中医文化,让特色产业带动乡村发展方面双方“一拍即合”,在中医理疗服务需求带动下,以艾草为突破口,携手闯出一条“艾草经济”发展之路。

种下艾草
2023年11月,汇中村在党建园地试种首批艾草根。艾草生长周期短、抗逆性强,首季收成后,蕊源生物将其迅速转化为香囊、艾锤等产品,通过社区展销、园区推广等渠道销售,深受百姓欢迎。

电商平台上的“乡村振兴·艾韵汇中”板块
为更好地推广汇中好产品,公司在“开研健康”微信小程序上为汇中村专门开设了“乡村振兴·艾韵汇中”板块,目前“艾韵汇中”足浴包、艾草香囊等产品已经试点上架销售。今年,公司将对售卖产品产生的利润按照一定比例给予村里,村委会也将继续对适合种植艾草的零星土地进行整理。

试点的成功提升了村委干部的信心,之后,汇中村将逐步发动村民利用自家庭院种植,实现乡村零星土地、庭院等盘活。同时,村集体与蕊源生物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未来将统一收购村民艾草,保障农户收益;企业还提供种植培训、产品研发支持,提升村民技能,实现村民与村集体经济收入“双提升、双增长”。

今年五月,汇中村将举办第二届“艾草文化节”,以艾草为媒、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基,“艾草经济”转化为汇中村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届时,艾草园与远处的稻田、错落的村舍构成一幅田园生态画卷。细长的叶片在微风中摇曳,散发出独特的草木清香,欢迎着每一位游客的到来。
记者手记
一直以来,“瓦片经济”成为了集体经济的主导——盖厂房、收租金、搞物业。当它与城市现代化进程碰撞,闵行紧扣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给出了独特的解题思路:既未在城市化浪潮中消解集体经济的传统内核,也未囿于过去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逻辑,而是通过盘活资产实现产业要素的重组,让传统模式焕发新生,撬动了一场从“土地红利”到“创新红利”的深层变革。
近年来,闵行在农村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集体经济总资产达1441.5亿元,占全市五分之一,集体经济收益总额为全市首位。同时,为进一步为上海探索超大城市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新路径提供闵行实践样本,闵行因地制宜进行多样化探索,无论是村集体相互抱团取暖,腾笼换鸟主动招商引资,还是打造专属特色产业链,都实现了从“等收租”到“主动跨前一步”的转变,发挥资源优势,创新经营模式,充分对接“一南一北”战略,从“瓦片经济”向“服务经济”“合作经济”发展,为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做出了积极、有益的尝试。这一转变,不仅拓宽了农户收入来源,还优化了实现乡村资源配置与使用收益,让农村得发展、农业得转型、农民得实惠。这种在城与乡、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动态平衡,或许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的最佳注脚。
(来源:今日闵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