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职院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破解人才困局

一个“订单班”成就一段营商美谈
闵职院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破解人才困局,让一家原本打算迁走的外企决心留下安心发展
前阵子,在闵行大零号湾,一家德资企业基于全国布局的需要,准备把企业的业务板块迁到外地。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负责人在走访中获悉此事,与企业高管几番深入沟通后,达成了共建“订单班”,为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意向,成功让这家企业下定决心留下安心发展。
一个“订单班”成就的营商美谈,是一种偶然,更是一种必然。
定向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目前,大零号湾地区已集聚4000多家硬科技企业,记者曾多次听那里的科创企业创始人坦言,由于创业赛道大多属于前沿领域,需要的往往是多学科交叉型人才,很难从大学招到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从其他企业挖成熟人才难度更高,因此只能靠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带教培养,但周期长、数量少、成本高,这算得上是科创企业一个共通的痛点。
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建政,让记者印象深刻。作为大零号湾的创业典型,他实现了从“三个人两张桌子”到近200人高新技术企业的跃升,其自主研发的智能移动共融机器人已在几十家世界500强企业得到应用。如今,他更是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到高校、职校当老师,特别是与闵职院深度合作开发课程等,希望为自家企业乃至智能制造产业培养越来越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实际上,在大零号湾开办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正是闵行区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布局、打造“新时代工匠摇篮”的一个战略之举。
开办两年来,依托闵行区政府支持和上海交大资源,闵职院积极构建政府、高校、产业园区、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希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科技型、工程化、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今年初,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版方案出炉,闵职院更是进一步强化了“赋能地区营商环境和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意识。
目前,闵职院紧贴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开设了智能机电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10个三年制和7个五年一贯制专业,与超过50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与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鲸鱼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签署“订单班”合作协议,今年上半年还将再签6个“订单班”,未来每年向这些企业定向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合力促“产教融合”真落地
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
今年2月,丰田中国宣布在上海金山独资设立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研发生产基地。眼下,金山方面正围绕丰田大项目的落地,做好各方面对接和营商配套。据悉,金山相关职能部门和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已主动与丰田方面沟通、协商,或将为其量身打造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的“订单班”,以期未来能向企业源源不断输送大量对口好用的技术蓝领。
近年来,上海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几年前,上海决定在松江、闵行、金山、青浦等4个区各布局一所新型五年一贯制高职,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正是其中之一。
有关专家解释,这和上海的“十四五”规划、“五个新城”的产业布局都有直接关系。比如,设在松江区的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将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为G60发展相关的科创企业、数字化企业提供储备人才;设在金山区的上海现代化工职业学院,将向周边的现代化工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设在闵行区的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则是为大零号湾的产业发展而贴身打造……这些新型高职的办学主体都是地方政府,能进一步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把政府、产业、教育真正融合起来,促进“产教融合”真正落地。
记者在金山区采访国内真空手套箱行业龙头企业米开罗那时发现,公司里坐办公室的员工很少,主力是100多名车间工人,但都不是普工,而是各类持证的技术工人,人均月收入两三万元。公司投入1.9亿元打造的现代化厂区里,大量空间被辟作员工的咖啡区、健身区、休憩娱乐区,这些高技能人才的优越待遇令人羡慕。
逐步破除职校生升格“天花板”
高技能人才日益成为“香饽饽”。近年来,一些职校热门专业“全班未毕业已被企业订光”“一名学生收到好几家企业offer”等故事,早已不再是个案。
不过,一些职业学校负责人也坦言,办学过程中还是面临不少尴尬。对于孩子报考高职院校,不少家长还是不太情愿,认为是“没办法的办法”。那些刚入学的学生也大多自认为相比本科生还是低人一等。
个别“专升本”院校则出现了另一种尴尬,原本和企业合作打造的“订单班”难以为继,因为家长和学生都缺乏积极性,他们认为既然能拿到本科学历,也就不必再去当一名蓝领工人。
推动高技能产业大军的快速崛起,不仅要有体面收入、体面职业,还需要实现社会观念上的更新升级。当然,也有家长提出,不反对孩子报考职业院校,但也不希望他们止步于专科学历或是技工岗位,而是能有更多元、通畅的学历和职业成长通道。
令人欣喜的是,这方面探索越来越多。在上海,职教本科正加速拓展,最近4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扩张了10倍左右;同时,全市的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中高贯通、中本贯通也不断扩容,一步步破除职校生升格的“天花板”。
记者注意到,闵职院还针对拔尖技术技能人才发布了一项“天择计划”,聘请一批来自上海交大和知名企业的专家担任导师,为优秀学生定制综合能力提升解决方案,表现突出者,不仅有机会进入上海交大学习,还能一起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如此,也为未来“大国工匠”的诞生,提供肥沃土壤,储备年轻力量。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黄勇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