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要闻

“文物医生”进赛场 上海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启动

2025年03月27日10:07 |
小字号

全市首次,“文物医生”进赛场

穿上统一领取的白大褂,拖着行李箱、抱着大纸箱,一群“文物医生”走进赛场,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文物病害分析、修复方案制定与实施的全过程。围观考试的不仅有评委,还有上海博物馆东馆的观众。

“保护文化遗产 弘扬工匠精神”2025年上海市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昨天在上博东馆启动,这是首次在全市范围内举办的展示文物修复技艺的重大赛事。

医用棉 吹风机

此次大赛设金属文物修复、陶瓷文物修复、纸张书画文物修复三个组别,采用“理论+实操”考核模式。考试地点位于上博东馆四楼文物保护修复体验馆,透过落地玻璃窗往下看,考生的动作一清二楚。

“我们用的并非模具,都是不定级的真文物。”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黄河介绍,这些修复作品都是特别挑选的大小接近、修复难度差不多的器物,基本上一天半内可以修复完毕。

桌子上摆放了琳琅满目的修复工具供学员选择,很多东西令人意想不到,比如医用脱脂棉等。“陶瓷修复中用到的很多材料都是牙医的材料。”陶瓷文物修复项目评委,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蒋道银介绍,“修复的文物价值很高,一定要做到极致。”

考试中,允许学员自带工具。“选手们会有自己用得顺手或自己发明改造的工具,这也是文物修复装备提升的体现。”黄河说。

记者发现,这些自带工具五花八门,不少学员带了热水壶、吹风机等。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的周煜宇带了60多件工具,打磨膏、砂纸、棉球等都是提前准备好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王筱淇在陶瓷组考试,她带了打磨机、气泵等,“自己用顺手的就带过来,也有自制的工具。”

每个考试组别有三个裁判在现场巡回,观察学员的操作步骤是否完整、规范,并在手里拿着的细致表格上打分。纸张书画文物修复项目评委、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馆员汪自强介绍,在书画修复组考试中,“全色”步骤的分值是25分,占比最高。修复完毕后,把场地整理干净也是得分项。

尽管不同学员起手步骤不同,但一拿到文物就直接动手的恐怕分数要打折扣。“就像去医院,不进行一系列检查就马上吃药是不行的。先观察病害、设计方案,认知清楚后再修复,才是科学合理的步骤。”金属文物修复项目评委、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玲说。

“很有成就感”

“选手里有来自全市文博单位从事文保修复工作的专业人员,也有相关专业的院校师生,既有文物修复领域的中坚力量,也有文保事业发展的未来希望。”上海市博物馆协会副会长李峰介绍,此次比赛共有来自13家文博单位和相关院校的34人报名,经专家遴选,22位选手正式参赛。最后评选出的优秀选手将代表上海参加全国比赛。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开展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张珮琛和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杨蕴分别入选“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和“古陶瓷修复技艺”传承人,上博此次参赛的选手中有他们的同辈,也有学生一辈。

“90后”王南丁就是张珮琛的徒弟,已在上博工作三年,此前留学意大利学习文物修复。他的桌上放着一个装工具的小盒子,盒子内侧贴了许多贴纸,有“线条小狗”、《原神》里的角色形象,还有自己做的青铜器文物模型。王南丁的母亲是考古工作者,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后选择了文保专业。

“之前我也会去参加一些动漫游戏展会,这种爱好和修文物并不冲突。”王南丁说,就像有些人喜欢制作模型,他们投入的耐心、精力,包括一些步骤和文物修复非常像,“修文物,我有时也会把它们想象成古人的手办,能修好,很有成就感。如果你喜欢,就会投入,并不觉得枯燥。”

有助于传承和创新

业内老法师、来自上博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的钱青参赛心态很稳,“看到很多年轻人参赛很令人开心,我们一直呼吁加强修复人才梯队建设,有这么多人参加,对传统文化复兴、对文物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张珮琛介绍,很多修复师经验很足,但对理论可能有所生疏,学生们强于理论,但实操往往是弱项。有些年轻人用的方法和材料比较新,突破传统的认知。“比赛给选手互相交流和切磋的机会,对整个行业的传承和创新有很大帮助。”

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博物馆藏品总量达226万件/套,馆藏珍贵文物24万件/套,对文物修复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专业学科地位显著提高,越来越多高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有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希望这次比赛不仅提供一个同台竞技、切磋技艺的机会,也为培养全市文物领域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创造机遇和动力,不断提升文物修复技艺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参与度,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钟菡)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