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沪上中小学生学史探宝 培育家国情怀

学史探宝 培育家国情怀
昨天是全市中小学生春季学期开学第一天,同济大学附属澄衷中学200余学生走进上海博物馆东馆古代文明探索宫,在博物馆里开启“开学第一课”。这是“红途”平台携手上海博物馆东馆,面向全市中小学校推出“红途学苑·上博大思政课”后迎来的第一批学校团队。
在博物馆里不断思考探索
六年级的沈俊哲从“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复原空间走出,摸了摸全场唯一的真文物——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莲纹碟,“摸起来凉凉的,很光滑”。刚刚“下课”,他已经能将水下考古打捞过程讲得头头是道,“第一次来上博,印象特别深刻”。
上博古代文明探索宫是面向6至18岁青少年、中小学在校学生和亲子家庭打造的以探索式、沉浸式、互动式体验为特色的“展教结合”型探索空间,总面积约1900平方米。馆内设置了小小考古学家、小小修复师、小小研究员、小小策展人、小小创意家、小小讲解员等6个博物馆职业体验项目。青少年观众可以在田野考古现场挖掘文物碎片、在显微镜下鉴定文物、在古船里模拟打捞文物、“穿越”到古代参加一次文人雅集。
丰富的互动体验是古代文明探索宫吸引学生的重要元素。第三次来上博东馆的官梓皓,之前就去过上博人广馆看埃及展,但来古代文明探索宫还是第一次。整个展馆由一座12.6米高的灯塔连接三楼、四楼的展厅,这座灯塔也叫“文明传承塔”。“我记住了文明传承塔上有60个台阶,因为一甲子有六十年。”
“灯塔的设计,象征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灯塔。”上博教育部副主任冯羽提醒注意探索宫蓝色的地板、古船模型、灯塔等都带有海洋元素特征,这是上海海派城市特征的体现。每个孩子拿到的“探索手账”围绕“双师双研”机制,邀请中小学学科教师与博物馆专家导师形成“双师”团队,共同策划编研。手册内不仅收录了展项内容,还配套设计了丰富的启发式问题,比如在海派考古部分的问题有上海苏州河上主要桥梁有几座等,让学生在博物馆里学中玩、玩中学,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两小时的参观收获满满。
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表示,上博联手红途学苑,在博物馆里举办上博“大思政课”,是一种工作机制的创新。学生们在教育引导员带领下在上博东馆学习文物知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品格,增强艺术修养;通过沉浸式探索性的展教结合项目,理解博物馆职业,探源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家国情怀。“比如在‘小小考古学家’展项中,水下考古跟长江口二号古船项目科技打捞结合,田野考古让孩子们学习文明的起源以及文明发展脉络,趣味‘挖宝’互动让他们爱上博物馆,爱上考古探源工作。”
“我们事先备课,发现整个项目不仅有趣、有料,也做到了有体验、有探究。”同济大学附属澄衷中学校长姜明彦说。
大思政与日常课程结合
冯羽还记得,去年9月2日开学第一天,柳营路小学30位学生主动来参观,“当时他们没有预约,听说他们是特地来上开学第一课的,我们破例接待了。”这让她意识到学校有来博物馆上开学第一课的需求,在今年做出尝试。“打出大思政课的概念,希望能和学校的日常课程安排结合在一起。”
记者发现,大部分孩子是第一次来上博,不少人由于家长工作繁忙或缺乏对博物馆的了解,没有逛博物馆的概念。房元智最喜欢“小小修复师”的部分,他打算回家告诉父母,“这边有很多你们没见过的东西,来了可以长见识。”卜悦宸对田野考古展项目非常感兴趣,由于课表安排,他没能体验到水下考古,“有机会想再来体验,顺便看看馆里的青铜器”。第一次来的魏嘉同样打算说服父母带他再来,“我会说来这里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相信他们会答应的”。(记者 钟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