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社会| 法治

跳舞找到归属感 虹桥镇社区舞蹈队平均年龄55岁

2025年02月18日16:07 | 来源:解放网
小字号

虹桥镇社区舞蹈队平均年龄55岁

跳舞让她们找到归属感

2008年,当朝鲜族人李花跟随丈夫从延边来上海创业时,面对这个陌生的城市,时常感到孤独。吃不到家乡菜,没人说家乡话,更没地方跳家乡舞。李花曾是延边歌舞团的领舞演员,跳了20年朝鲜族舞蹈。直到有一天,在闵行区虹桥镇遇见一支社区舞蹈队,她的生活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变。

虹桥镇聚居着许多朝鲜族人,美阿里舞蹈队就诞生在这里。虽是一支平均年龄55岁,由舞蹈爱好者组成的非职业舞团,但她们已登上过大大小小的舞台,收获了许多奖杯。日前,美阿里登上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跳起高难度的朝鲜族长鼓舞《鼓秀春色》,参演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制作、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发展基金会资助的慈善惠民演出《有灵且美—2025舞蹈达人闹元宵》。

朝鲜族长鼓舞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美阿里的舞者们,60%以上为朝鲜族。她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朝鲜族民族服饰,背着长鼓,一边跳舞一边有力地击打着鼓面,节奏逐渐加快。结尾,她们将长鼓举过头顶,矫健的身姿,飞速的旋转,让人忘了她们的年龄。

很美很优雅

2018年,李花在虹桥镇开了一间舞蹈工作室,教授朝鲜族舞蹈,如今,她有150名学生。朝鲜族退休老师桂老师,就是她的学生之一。

三年前,从延边来上海带孙辈的桂老师第一次踏入李花的工作室。来上海后,桂老师仿佛从原来的生活中被连根拔起,再加上每日照顾孩子,难免疲惫。跳舞的日子,成了她每周最开心的一天,她总是提前打点好一切,盼着这一天到来。10点上课,桂老师8点不到就来了,换上练功服,做好热身,在排练厅里尽情挥洒汗水,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跳舞之余,她还能跟李花和其他朝鲜族朋友说说家乡话,找到久违的归属感。

68岁的江女士是上海人,从不缺席每一次排练和表演。退休后,她的日常生活围绕着4个90岁以上的老人转,而每次练完舞,就好像重新获得了面对生活的力量。

今年70岁的马姐,是美阿里舞蹈队的队长。她曾是军医,转业后在航空公司工作,退休后的她喜欢上了朝鲜族舞蹈。“这一舞种很适合我们这个年龄段跳。因为它外柔内刚,讲究气息的运用,有韵味,强调内在美,即使上了年纪,也可以跳得很美很优雅。”马姐说,“退休后,精神需求和社交需求的满足都很重要,找到一个爱好,一个目标,就能生活得很充实。遇见美阿里,我锻炼了身体,也交到了很多朝鲜族的朋友。”

李花的舞蹈工作室也越来越红火,甚至还有从苏州等周边城市慕名而来的学员。学员年龄层也在拓展,白领和孩子越来越多。“我很感恩这座多元包容的城市,给我一个立足之地,也给我一个舞台,让我可以踏踏实实扎下根,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舞出自我

在上海,像美阿里这样的社区舞蹈队,还有很多。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舞蹈达人闹元宵”举办7年以来,已有近百个非职业舞团登上这个舞台。今年登台的16个节目,是从100多个团队里海选而来,涵盖芭蕾、街舞、民族舞、当代舞、中国古典舞等多个舞种。

和美阿里一样,园园舞蹈由一群喜欢跳舞的中老年业余舞蹈爱好者组成,她们先后在“舞蹈世界”“芳华杯”等多个舞蹈赛事中夺魁。在舞蹈《临江仙》中,她们化身汉唐仕女月下起舞,时而顾影自怜,时而嬉闹清影。

“上海的中老年业余舞蹈团正在不断追求专业水准。”李花说,“虽然只是业余舞蹈爱好者,但她们眼光高,有追求,希望跟着专业老师接受专业训练,在一次又一次练习中超越自我。”

“最终留下来的人,靠的还是热爱和坚持。”李花说。(记者 吴桐)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