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开学第一课 校外“大课”上到学生“心坎里”

校外“大课”上到学生“心坎里”
昨天是沪上中小学春季新学期首日。开学第一天,不急于打开课本,而是走进社会大课堂,用沉浸式体验、学习开启新学期。
“文物进校园”以史传智
“看到这张1924年拍摄的全家福,同学们可能会好奇,全家福应该是一家人整整齐齐拍照,但这张照片里身为父亲、丈夫的毛泽东去哪儿了?”彭浦初级中学的“开学第一课”,由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讲解员赵雪从一张全家福照片讲起。
“1923年9月,中共中央机关迁到上海,为了工作,当时大家约定了一些纪律:不准到外面上餐馆、不看戏、不看电影、不到外面照相、不在街上游逛。工作纪律非常严格。”赵雪向在场的同学们讲述了这张“全家福”的拍摄背景。
“当时,毛泽东为了遵守中共中央严格的纪律规定,所以才没有入镜。”赵雪解释,现在之所以称它为“不完美的完美全家福”,就在于虽然没有父亲、丈夫的身影,但它完美地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严格遵守党的规章制度,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虹口区的“开学第一课”把课堂搬到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在“近代上海”展厅,一场现场教学以刘晓和他身边的革命志士为切入点,勾连麦伦中学校史、虹口“文化三地”底蕴与上海城市史,引导学生理解上海这座“光荣之城”的由来与发展。继光高级中学陆文静老师说:“双师教学既发挥了校内老师熟悉学情的特点,又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现场资源的专业优势,深化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融合。”
劳模讲述国歌背后故事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上海……”早上9时,政立路小学的第一课,是从认识国歌开始的。
给孩子们带来“国歌嘹亮,伴我成长”这堂课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劳动模范杨春霞。从一名讲解员做起,现任杨浦区图书馆馆长的杨春霞32年坚守在红色场馆。作为资深讲解员的她,用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来,将《义勇军进行曲》如何成为国歌的历史,以及国歌词曲作者和上海的缘分向孩子们娓娓道来。
长阳创谷的会堂,成了铁岭中学学生的“大课堂”——40多位初一学生代表受邀来到这里,感受创谷的勃勃生机,回眸百年纱厂的蝶变历程,行走园区内的高科技企业,体验科技创新蕴含的磅礴力量。
走进校外“大课堂”,这样与众不同的“第一课”,上到了学生的“心坎里”。“没想到开学的第一课就是在校外上实践课。通过介绍,我了解到长阳创谷从百年工厂更新为一个创新创业的社交平台,这样的蜕变令我震撼。”初一(2)班学生于莲祺更喜欢这样的“开学第一课”,“现场走访、社会实践类课程,让我记忆犹新。”
“边玩边学”适应新学期
沪太新村第一小学是一所老社区里的普通公办小学。开学第一天,半日的沉浸式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快适应新学期。
一大早,全校17个班级、500多名师生开始“走班”。孩子们根据个人兴趣,抱着柚子,穿梭在一间间“柚子工坊”。高年级小学生用柚子皮制作柚皮清洁剂,中低年级孩子探索柚皮发电实验;“柚子好看”文创活动中,学生将柚皮雕刻与传统窗花纹样结合,制作会“唱歌”的环保风铃。课间,还有“柚子好玩”的游戏活动。
一所小学为何突破传统的开学仪式,鼓励孩子们“玩转”柚子?沪太新村第一小学校长俞芳说,一方面,源于校园里正好有不少柚子树结出了果实,在“好玩”的活动中,让学生顺利度过开学适应期;另一方面,打破“书包”的物理边界,校园即实验室,让学习成为充满惊喜的探索旅程。寒假里,学校开发了一款“柚宝智能体”,通过AI技术与STEAM教育深度融合。“柚宝智能体”化身“智慧导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通过项目化学习、人机对话观察、提问、深度追问,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
“昨晚刚学习了《公共安全教育开学第一课》,今天走进校园,又沉浸式体验了一把。”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六年级学生莫添雅说。开学首日,消防安全宣传车、地震体验车和用电安全宣传车开进校园。VR互动体验、模拟烟雾逃生……别开生面的普陀区中小学开学安全教育第一课,以AI元素、科技赋能开启沉浸式安全学习之旅。(记者 许沁 龚洁芸 李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