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普挂个号?国内首个“科普门诊”在沪试运行

日前,由“科普中国”品牌“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和上海消防医院联合设立的国内首个“科普门诊”在该院试运行。社区居民可以在挂号处选取“骨科(创伤与应急科普门诊)”。这不仅将医学科普纳入了医生常规工作,也为公众主动获取权威的科普知识提供了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健康知识一直占据公众科普需求的首位。但在信息冗余的社交媒体时代,如何获取精准的健康知识,避免伪科普的干扰,一直是公众关注的话题。
“专业医务人员成为健康科普的主力军,只能通过做公号、开讲座这样的‘业余’形式吗?”“达医晓护”负责人、医学传播学的学科创立者王韬提到,早在2022年11月,上海就率先制定了《上海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将科普工作成果纳入卫技人员高级职称晋升代表作制度的实施细则。2024年12月修订后的《科普法》明确提出完善科普工作评估体系,鼓励相关单位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为科普人员提供有效激励。“这使得国内首个‘科普门诊’应运而生。”
王韬认为,开设科普门诊就是将医学科普纳入医生常规工作的一种探索——在将医生科普工作绩效化的同时,社区居民通过挂号,可也获取更具个性化、针对性的医学科普知识,比自己在网上搜索、甄别各类信息更有效率。
2月14日是科普门诊开张首日,作为当日的主诊医生,“达医晓护”联合创始人、《谈“骨”论“筋”》子刊主编、“科普中国”科学顾问居宇峰接待了3位患者。
“运动损伤和应急避险知识一直是普通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居宇峰表示,线下创伤与应急科普门诊的开设,使得医生可以和社区居民开展面对面的诊间科普,其需求精准度、传播有效性和知识转化率是普通网络科普所无法比拟的。
王韬介绍,科普门诊作为对院内常规诊疗的补充,为医务人员院内科普工作提供规范渠道与机制保障。他设想,未来条件成熟时,还可在政策层面探索科普门诊知识付费的有效方式,从而推动公众主动健康行为,强化医务人员预防保健职责,推动构建大卫生、大健康格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