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社会| 法治

上海破解非机动车“过江难”,有了“试验田”

2025年02月17日09:25 | 来源:解放网
小字号

破解非机动车“过江难”有了“试验田”

昨晚开始,上海复兴东路隧道上层经过改造,将在每天23时至次日5时,专门开放给电动自行车通行。

这是上海首条可夜间通行电动自行车的越江隧道。虽然是改造项目,工程量不大,但这次调整的重要性却不小。业内人士看来,不只是开放了一条隧道,与其匹配的信号灯和车道优化、后期的精细化运营等一整套非机动车交通组织体系调整,更复杂也更关键,将为上海正在研究的慢行交通网络体系完善和升级,提供可推广经验。

非机动车“过江难”

复兴东路隧道的改造可谓“众望所归”。

长期以来,上海的非机动车过江交通方式较为单一,通常以轮渡为主。每到早晚高峰及收渡前,渡口前通常会挤满亟待过江的非机动车,其中既有上下班通勤的市民,也有跨江送外卖的骑手。

根据上海轮渡发布的信息,目前上海共有17条越江轮渡线,多数航线10分钟或20分钟一班次。因不定时拥堵延误、易受天气影响、非全天候运营等特点,无法完全解决非机动车过江问题,特别是夜间过江的需求。

不少外卖骑手和通勤市民铤而走险“上桥入隧”。复兴东路隧道的浦东端连接浦东新区张杨路、崂山西路,浦西端连接黄浦区复兴东路、光启路,这些区域正是上海市中心的核心地带,人口密集且有商业区,因为越江需求量大,一度是违规行为的“重灾区”。

2023年7月,上海公安交警部门联合市商务委,针对骑手违规这一现象,约谈全市19家外卖平台,要求不派发跨江订单,试图从源头上制止外卖骑手冒险“上桥入隧”违法行为。但据媒体报道,约谈半月后,外卖平台仍可跨江点单。2024年,也有多家媒体报道过外卖骑手和闪送员夜间违规入隧问题。

非机动车“过江难”问题由来已久,暴露的是缺乏替代性通行方案的交通供需矛盾。从昨天晚上起,复兴东路隧道上层开设电动自行车夜间通行通道,便成为破题的一处“试验田”。

记者在现场看到,复兴东路隧道浦西入口处,花坛的一部分被拆除变为隔离栏。白天隔离栏位置不变,电动自行车不可驶入上层隧道。23时至次日凌晨5时,在隧道上下层分流处,机动车将被引导至下层通行。上层近入口处,花坛里的隔离栏被拉开,右侧车道上的电动自行车可从该入口驶入,通往上层隧道。

在浦东段近入口处,张杨路最右侧机动车道改为可变车道,白天供机动车通行,23时至次日凌晨5时则是专供非机动车通行,这也是上海首次尝试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可变。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改造,自行车、共享单车、滑板车等其他非机动车仍禁止进入隧道。

慢行过江有“条件”

复兴东路隧道开了个“好头”,其他越江隧道是否可效仿?

没那么简单。复兴东路隧道之所以作为试点,在于它天生的“基因”。这是上海第一条双管双层隧道,按照原先的设计,隧道空间一分为二,上层是两条小型车车道,下层是一条大型车车道(专门通行公交、货车等)。因上下层分流,复兴东路隧道具备通行空间独立技术条件,在夜间特殊时段上层开放给电动自行车,可以杜绝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的交通风险。

“另外,周边区域长期存在非机动车夜间越江需求,且隧道夜间交通饱和度低,开放上层供电动自行车通行,对机动车越江影响小。”上海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是所有的越江隧道都能满足这样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7条规定:道路划设专用车道的,在专用车道内,只准许规定的车辆通行,其他车辆不得进入专用车道内行驶。在全国很多城市,出于通风、安全等考虑,越江隧道被划为机动车专用通道,禁止非机动车通行。

相比之下,越江大桥“扩容”的步子迈得早一点。2020年8月,黄浦江上第一桥——黄浦江公铁大桥,也就是现在的松浦大桥完成改造,上层公路桥由2车道拓宽为6车道,下层的废弃铁路改造为非机动车及行人专用通道,实现了人车分离。

几个月后,昆阳路越江大桥人非通道开放交通,这是座能“走”的大桥,采用“错层布置”设计,上层供机动车辆通行,行人和非机动车可通过两岸的垂直电梯到达主桥的下层桥面,慢行过江往返奉贤、闵行两区。

还有正在施工的黄浦江上首座悬索桥——嘉松公路越江大桥,主桥及引桥两侧均设置慢行系统。“设置非机动车道的跨黄浦江桥梁占少数,且无法实现直接骑行过江。比如,非机动车经过辰塔大桥需采用梯道推行方式过江,昆阳路越江大桥因桥身高度原因,非机动车需先搭乘电梯而后过江。”设计单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建的嘉松公路越江大桥,在未来通车后,非机动车能直接骑行过江,这在黄浦江越江桥梁中属于首例。

对市区人民来说,曾寄希望于轮渡这一过江主要方式,提出“是否可以延长运营时间”?

记者了解到,去年11月25日,上海轮渡三条航线延时运营。数据显示,延时运营首周,杜吴线日均增加航班8班,日均增加乘客约48人,其中,步行乘客12人、骑行乘客36人;杨复线日均增加航班6班,日均增加乘客约159人,其中步行乘客115人、骑行乘客44人;民丹线日均增加航班22班,日均增加乘客约264人,其中,步行乘客43人,骑行乘客221人。

“轮渡延时运营,确实解决了小部分人的需求,但对于缓解非机动车夜间过江难题,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上海轮渡相关人士坦言。

有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非机动车使用场景大大增加,快递员、外卖员、跑腿、代驾等群体极度依赖非机动车出行,且工作时间不确定,他们的过江需求仅依靠轮渡无法满足。

慢行交通网络待优化

据统计,目前上海黄浦江共有18条越江隧道、13座越江大桥投入运营,还有龙水南路隧道、隆昌路隧道、嘉松公路越江大桥等在建。

在上海市人大代表、浦东新区金高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施政看来,上海将非机动车群体的出行权益,系统性纳入跨江交通网络,是为慢行交通体系完善补上了关键“拼图”。

2024年,针对电动自行车违规“上桥入隧”现象,施政提议,应当在中心城区保留一条合法通行的通道,让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可以在夜间通行。半年多来,她亲眼见证提议从构想变为现实。

更加考验城市管理水平的是后续运营问题。根据目前披露信息,复兴东路隧道的交通软硬件配套都进行相应调整。比如,进出口及周边区域交通标志标线已经调整;非机动车通行限速设置为15公里/小时。

交通部门也同步开始编制适用于应对电动自行车通行风险的隧道应急处置预案,通车后,还将跟踪评估运行情况,积累非机动车安全越江通行管理经验。

“复兴东路隧道面向非机动车进行的一系列软硬件调整,是个很好的案例,可以让城市管理者思考,上海慢行交通网络应如何进行系统性优化。”施政说,目前上海慢行交通工具数量持续增长,据不完全统计,仅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就有约1200万辆。今年,各管理部门的“十五五”规划都在酝酿当中,针对慢行交通出行,从基础车道、标识到后续管理规范也应当纳入规划考虑,并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完善。(记者 戚颖璞 束涵 见习记者 师梦娇)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