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上海“新春第一会”,让“企业感受”成了热词

2月5日,蛇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上海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同步发布。
每年春节上班后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已成为上海的一项惯例。大会开到第八年,行动方案发至8.0版,今年有哪些新的思路和突破?“提升企业感受”何以登上文件标题?乙巳蛇年“新春第一会”,又为上海开局起步传递出怎样的信号?
贵在务实,“提升企业感受”写入标题
“会议不长,最大的感受是务实。”大会结束,寰泰集团董事长南逸告诉记者。
南逸的感受,在坐的许多企业家都有——会场布置简单温馨;参会人员中企业家和商协会代表占了约三分之一;交流发言人员不说套话,直奔主题……
“优化营商环境,关键要让企业‘可感可及’。行动方案8.0版,首次将‘提升企业感受’写入标题,这也是此次方案的核心要义。”上海市发展改革委营商环境建设处副处长孔媛说。
上海乙巳蛇年“新春第一会”继续聚焦优化营商环境。陈正宝摄
不只是标题。细看行动方案,处处体现着注重“企业感受”的换位思考。
先看方案文本。行动方案8.0版涉及五大方面58项举措,相比6.0版的208项举措和7.0版的150项举措,再次大幅减少。条目减少背后,正是全新的“用户意识”——出台政策举措,企业看得懂才会有感受。在语言表述上,行动方案8.0版相比之前也更加凝练、易懂,少了“穿衣戴帽”,多了具体做法,这也正是此次行动方案中对上海新出台惠企政策的具体要求:文本要力求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直奔主题。
再看具体举措。“企业感受”从哪来?关键要奔着“真问题”去。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行动方案在文件起草的前期调研阶段,就注重全面排摸各方需求建议,共形成189条需求清单。
这些诉求中,既有共性“老大难”,也有个性的“小痛点”。例如,针对企业和商协会反映强烈的融资难、政策服务、监管检查、公平竞争等共性难题,行动方案8.0版均用单独篇幅一一予以回应;对企业在办手续、接网络、开发票时的“小痛点”,也明确提出“一网通办”再优化、提升公用基础设施服务、推广应用全面数字化电子发票等具体举措。
“怎样才算真正‘可感可及’?要让企业来说话。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知道。”孔媛说,“政策与企业之间,是有‘温差’的。解决‘温差’,就要与企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奔着问题去,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来传递温度、提升感受、提振信心。”
发力街镇,首提“夯实营商基层基础”
政策千万条,落实第一条。
顶层设计好了,落实还必须打通“最后一公里”。街镇,正是营商环境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对此,南京东路街道党工委书记胡勇感受很深——街道是离企业最近的地方,可街道缺少对企业政策支持的事权;事权在相关职能部门,但上级部门难以沉到单个企业。“过去,企业有问题,我们最早发现,想解决,但能力有限。”胡勇说。
行动方案8.0版,明确为街镇赋能——开展反向评价,推行“街镇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对市、区各部门支持基层营商环境建设的情况,面向街镇开展反向评价;优化派单机制,对多次重复涉企投诉、街镇无力解决的疑难杂症和历史遗留问题,各区在派单分工时加以甄别,涉及条线部门职权的原则上以条线部门为主,避免街镇行政力量反复低效运转。
“有了机制保障,遇事就能叫得动、接得住。今后,我们更有信心当好企业与各部门之间的桥梁。”胡勇说。
赋能之外,行动方案8.0版更强调街镇在营商环境建设上的“主动性”。
方案明确,支持“区域营商环境建设”,鼓励各区结合自身产业特色、企业需求,创建“一区一品”“一街一品”“一镇一品”,鼓励街镇在监管创新、交通管理、商户和居民协调等方面探索创新,有序发展集市活动、户外餐饮、夜间经济等业态,激活城市烟火气,建设活力街区。
“今年的行动方案条数不多,但很精准,不少都是直面基层日常工作中的痛点。”胡勇说。
精准度从哪来?打通街镇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上海谋定而后动。
街镇营商环境座谈会。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去年9月、10月,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以“做强街镇基层基础,打通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为主题,连续举办两场街镇营商环境座谈会,共邀请20个街镇主官和近10个市级相关部门代表谈感受、讲难题。“临街商户和居民矛盾如何化解?”“面对专业性强的12345投诉,街镇‘兜不住’怎么办?”……行动方案8.0版中的一些举措,针对的就是座谈会上街镇主官们感叹的难题。
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仲启分析认为,上海全市300多万经营主体,百分之八九十在基层,行动方案8.0版首提“夯实营商基层基础”,是切实之举。“通过这些举措,有利于调动基层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市场主体的感受度和满意度。相信随着相关机制的推行,一定能打通营商环境‘微循环’,让基层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有资源、敢做事、见成效。”汪仲启说。
凝聚合力,推动城市与企业双向奔赴
今年1月2日,松江燃气有限公司收到一份“开工礼物”。这份“礼物”有些特殊,是一张联合检查二维码。
亮码的是来自区市场监管局、区建管委的执法人员。执法人员亮码,松江燃气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扫码、核对信息后,这才将检查人员迎进了门。
亮码检查。陈俊杰、梁锋摄
“过去,我们每年要接受多次检查。实行联合检查,迎检次数少了,负担轻了,对我们来说可不就是新年礼物?”松江燃气有限公司液化气管理部部长颜萍说。
好的营商环境,是“有求必应”,也是“无事不扰”。过去,尽管上海在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检查不规范、重复检查、随意检查现象仍困扰不少企业。
“涉企行政检查码”是行动方案8.0版的一大亮点。今年,上海将全面推行“涉企行政检查码”,通过联合检查、“进一次门,查多件事”,最大限度减少因检查对企业造成的干扰。不仅如此,行动方案还提出进一步实施“无感监测”对象清单和“无事不扰”事项清单机制。
查得少,也要管得住。对此,行动方案8.0版提出,要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优化评价模型,实行差异化的检查频次和抽查比例,综合运用大数据筛查、自动巡检、智能预警、态势感知等手段,主动发现识别违法违规线索,拓展非现场检查手段。
涉企检查的提质增效,关键在合力。在2月5日召开的全市营商环境大会上,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强调:“优化营商环境是关系全市发展的大事,各方面要齐心协力、群策群力,形成共抓共建的工作合力。”
凝聚合力,不只在具体举措,更体现在全市共建“大营商”的方方面面。
高嵩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名主持人,也是上海市发展改革委邀请的一名“营商环境观察员”。去年,他在工作中发现,一家小店在店招设计方案报审中遇到难点,有企业在寻找个别基层服务站点时感到困惑……高嵩进行了报道,相关问题很快有了积极回应。
邀请媒体等第三方人员担任营商环境观察员,邀请企业负责人担任营商环境体验官,开展第三方评价“晾晒”、商协会协同共建……“营商环境关系方方面面、人人事事。今年的行动方案更加突出形成全社会优化营商环境的强大合力,这要求我们既要‘对内’抓实专班推进和督查跟踪机制,发挥跨层级跨部门合力,也要‘对外’更好发挥各类共建机制作用。”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好的营商环境,是检查的“无事不扰”,是政策的“免申即享”,是创新涌动的园区,是充满烟火气的街区,是国际友好的社区,是政府和企业的双向奔赴,是社会各界的合力协同。上海连续8年“新春第一会”聚焦营商环境,体现的是全市抓营商环境的决心,是一以贯之推动营商环境优化的恒心,是夯实企业发展底座的用心。随着行动方案8.0版的发布实施,上海的营商环境将更加接近国际一流,经济发展的土壤与信心将更加坚实。
采访中,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彦峰的一番话让人印象深刻:“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的人,有预期、可信赖、受尊重。我们期待在上海,城市和企业双向奔赴,企业因城市而骄傲、城市因企业而荣光。”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