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咬定目标改革创新,上海教育拔节生长

如果要论上海的优质资源,教育无疑是佼佼者;
如果评价上海的发展要素,科技当属挑大梁者;
如果谈起上海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必定当仁不让……
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城市兴。2月14日召开的上海市教育大会,回顾近6年来书写的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篇章,为新征程上上海教育再出发明确目标和路径。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深入创建教育综合改革国家示范区,全面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大思政课”综合改革、高等教育“两个先行先试”、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等重大试点……上海咬定目标、锐意改革、创新发展,教育事业不断夯基垒石,教书育人始终拔节生长。
“三全育人”,彰显思政引领力
体育馆变身超级课堂,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褚君浩与近3700名本科生面对面,以《在科技探索中成长》为题,上了一个半小时的思政课。这位擅长科普的院士结合个人经历娓娓道来,畅谈国家发展和科学探索,风趣而深刻,赢得阵阵掌声。
这是2024年3月5日,复旦大学创新推出的“强国之路”思政大课的第一讲。这个系列的思政大课历时两年,全部由名师大家主讲,大课之下分成188个小班,由700多名优秀教师、行业翘楚和知名校友等带教,既有小班讨论交流,也有校外调研实践,通过学思践悟、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们发现、思考和尝试解决一个个现实问题,成为融入强国建设的行动派。
“强国之路”思政大课不仅面向复旦学生,也为上海高校思政课创新改革再一次牵头探路。
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展厅开展的“大思政课”现场教学。
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上海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德育铸魂,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各高校成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区校、校校、校社、校企“四个联动”机制,“三全育人”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并付诸实践。
作为教育部“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上海在全国率先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成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创新发展中心,搭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框架。在探索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改革路径中,在高校全覆盖开设了一校一特色的“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程,并逐渐向中小学延伸,在全市16个区衍生出100门中小幼版的“中国系列”课程。同时,高校创新开出“强国系列”课程。
如今的上海,已形成近千个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学科德育特色课堂。课程思政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入选上海市委“改革开放标志性首创案例”并在全国推广。全市高校实现“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全覆盖,中小学全面推行全员导师制。各高校挖掘红色校史创排《望道》《钱学森》《国之英豪》等30余部校园“大师剧”,从大学演到中小学。“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月”等品牌活动,将思政育人模式渗入日常,落实落细,有声有色。
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为学生讲授“中国道路”课后与学生交流。
上海持续建强思政课内容供给平台。公办、民办、开放大学三种不同类型高校全覆盖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一些新型高职创新建设“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机制。实施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等,深化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依托“易班”打造的“青梨派”全国大学生思政自主学习平台,已有1800余所高校实名注册大学生用户3200余万人,公开课达3000余门。
“五育并举”,开拓育人新实践
“幼儿是生活的主人,生活即教育。”在徐汇区宛南实验幼儿园,园长卫晓萍带领老师们把家、超市、菜场等20余种生活场景搬进园内,让孩子动手打造梦想家园:按自己的想法做一次室内设计,把捡来的树叶变成一幅创意画,乘上“小火箭”探索一回太空……促进孩子“学习生活”,老师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技能,由此带来对教师队伍的不断培养、激发,让这所幼儿园逐渐形成了10个管理成长平台、6个专业层级、5类学习小组和菜单式工作坊。
普陀区洵阳路小学操场上的“寻阳号”,是课程改革的创新空间。
走进普陀区洵阳路小学,操场上一艘“寻阳号”船很是显眼。船舱内部,是建有各种专业设施设备的四个工程技术车间。学生在这里上“科学与创造”课程,机器人、航模等课后服务社团也在此活动,有的学生甚至还有自己的“个人工作台”。
作为一所普通公办小学,洵阳路小学从2015年起构建“分科·综合”一体化课程实施体系,学生上午分科学习,下午则上多学科融合的综合课程。老师们鼓励学生像工程师和艺术家一样创造,像哲学家一样思辩,形成各种学习共同体。校长朱乃楣坚守的理念是,“为每一个孩子寻找生命中最美的曙光”“让国家课程得到专业而富有创意的落实”。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实施项目化学习,注重校园环境育人,成为上海许多大中小学校的共识。
体育健体强志。上海持续推行“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大学个性化”体育课改,构建“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落实学生每天综合运动2小时,促进人人会游泳、人人熟练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最新监测显示,上海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达97.9%、优良率为61.1%,与2018年的检测结果比有了明显提升。在连续几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上,上海代表团金牌数、奖牌数、总分均名列前茅。
美育润心化人。推行面向人人的大中小学美育和艺术教育,上海努力让每个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掌握1-2项艺术专项特长,实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活动”。参加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上海的节目、作品入围率居全国首位;在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上海学校参与率达95.3%,居全国第一。
劳动教育塑人。立足超大城市实际,上海建设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布局了2100余家社会实践基地,提供80多万个劳动实践岗位。
金山区亭林小学开展“小菜园,大丰收”劳动教育。
从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公办民办同招政策,到高中阶段招生计划持续增加、名额分配计划不断优化,从建立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学校办学水平的立体化评价体系,到实施“强校工程”、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上海教育在丰富多元和优质均衡建设中成效显著。2024年,上海有6个区成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10个区接受实地验收并得到充分肯定。
步履坚实,迈向教育现代化
拥有扎实而丰厚的教育资源,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持续深耕教育改革创新,上海努力打造科教、文教融合,社会多元参与、泛在可及的教育服务体系,变化喜人、成果丰硕。比如,在世界经合组织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成绩领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全球学习型城市奖”,在全国公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中名列前茅……
扩容提质,服务发展。上海的高职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在校生规模,分别由2018年的13.43万人、38.35万人、14.41万人、3.47万人,增至2024年的14.76万人、43.97万人、20.67万人和6.25万人,其中硕士、博士在校生增幅达到43.44%和80.12%。全市每年培养1.9万名学生成为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每年提供100万人次技术技能人才鉴定和培训。在终身教育领域,老年大学有了“倍增计划”;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活动和各类老年智慧学习场景,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时代、享受智能便利。
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的工业机器人项目,吸引了参加职业体验日活动的小学生。
为“科”服务、为“产”育人。上海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城市产业发展、创新策源能力提升方面持续迈进,研究生学位授权高校增至30所,5所高校、64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上海高校进入ESI世界学科排名前1%、前1‰、前1‱的学科数,分别由2018年的87个、10个、1个,增至2024年的186个、39个、3个,可谓“飞跃”。与此同时,上海高校理工农医类本专科招生规模稳步增长,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持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项目数和合同金额逐年创新高。
打造国际合作交流“金名片”。连续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和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等测评,让上海教育有了国际“可比性”。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与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上海教育更大力度“引进来”“走出去”,扩大国际招生,参与国际科研与培训项目,提供全球教育治理“上海经验”……
上海国际友好城市青少年夏令营成员在中国学生带领下体验舞龙。
锻造一流教育、建设“教育强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助力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教育之于上海,成就斐然又重任在肩: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把宏伟蓝图转化为“施工图”“实景画”,迫切需要办出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期待、充分彰显国际大都市地位的高质量教育。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聚焦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大力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能力;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质量水平;聚焦弘扬教育家精神,大力建设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聚焦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大力激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动力”——上海市教育大会上,市委书记陈吉宁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全面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了新要求。
锚定目标深化改革,向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海又出发、向未来。
(图片均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教育新闻中心提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