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上海一系列创新项目和作品展现城市魅力和国家形象

2025年02月14日20:01 | 来源:上海发布
小字号

原标题:打造全球叙事“上海样本”!一系列创新项目和作品展现城市魅力和国家形象

上海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通过一系列创新项目和作品,多元、立体展现城市魅力和国家形象。如游戏《原神》通过音乐会和IP授权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陈家泠:水岸丹青》艺术展、“先驱者颜福庆”海外纪念展、阅文全球华语盛典等文化项目在法国、南非、新加坡等地成功举办,上海出品的舞剧《朱鹮》、原创芭蕾舞剧《茶花女》、杂技剧《天鹅》等在国际舞台上获得广泛关注。此外,上海通过参加国际重要节展、中外智库合作、科技艺术融合等方式,深化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互鉴共识。来看光明日报、文汇报的报道↓

近日,2024年度上海市“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项目评审结果揭晓。包括上海歌舞团“舞剧《朱鹮》日本巡演与品牌打造”在内的54个项目,从298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同期,2024年度上海市“银鸽奖”评选揭晓,210件作品与项目分获“最佳奖”和“优胜奖”。

据了解,2024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银鸽奖”的参选项目较上年度同比分别增长近30%和近16%。多位评委认为,此次上海各区、各相关机构和社会团体申报的项目较往年更丰富、多元,不仅鲜明体现中华文化国际表达、上海形象世界推广、全球叙事能力建设、国际朋友圈拓展等四大方向要求,并且汇聚了一批“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体现上海服务国家外宣战略的好作品好项目,让人眼前一亮。

海派艺术家巴黎艺术展《陈家泠:水岸丹青》吸引当地儿童互动参与。(采访对象供图)

以市场化运作激发传播力

舞剧《朱鹮》的海外热度不是孤例。海派芭蕾演绎国际经典也深受海外观众喜爱,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舞剧《茶花女》在澳大利亚地标演艺空间昆士兰表演艺术中心演出5场,吸引万余名当地观众观看。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织中华文艺精品杂技芭蕾舞剧《天鹅》创造性演绎俄罗斯经典,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地标演艺空间共举办8场商演,引发马林斯基剧院热烈掌声。

上海原创芭蕾舞剧《茶花女》赴澳大利亚演出

上海民间国乐IP自得琴社探索商演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周边大国,目前新加坡演出票已全部售出,并引发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粉丝在线求票;上海出品游戏IP《原神》,则通过音乐及IP授权等方式与索尼合作,在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举办24场交响音乐会,引领全球粉丝感悟中华文化魅力、世界文明精彩……这些入选2024年度上海市“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演出项目以艺术这一共通的语言,让中国故事在更多人心中“软着陆”。

以网络文学为载体,中国好故事也在加快走向世界。2024年初,阅文集团首次赴新加坡举办全球华语IP盛典,带动2023年度全球华语IP榜单近70% IP成功输往海外。上海新闻出版发展有限公司研发多语种“文化中国”丛书,进入北美、欧洲、大洋洲,以及亚马逊等网上书店、美国有声书头部销售渠道等,其子品牌儿童绘本系列截至2024年销售码洋近280万美金。豫园灯会汲取法国豫园灯会成功经验,借2025年中泰建交50周年之机,与泰国节庆融合再度“走出去”……

从演出、展览到版权,这些国际化演绎、市场化运作的中华文化精品成功出海,从全球视角和审美需求创造国际文化消费价值,精准传播取得实效。据了解,2024年度入选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项目采用市场化方式出海占比约22%,与此前2018年、2019年、2023年三年10%的占比有较高跃升。让市场的回归市场,这或许是国际传播的必由之路。

以小切口展现中国式现代化

以小切口做活大主题,找到海外受众共鸣点,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蓬勃活力和独特魅力,是“银鸽奖”不少获奖作品的共同点。

如何讲好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故事?2024年10月22日是“世界传统医药日”,《解放日报》推出长篇特稿《中医铁粉在欧洲》。从希腊、法国到西班牙等欧陆文化大国,从武术功夫协会秘书长、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到大学医学院教授、养生术丛书外文版译者,记者赴欧洲深入采访5位代表性“洋粉丝”,发掘出因为中医爱上中国,进而成为学中医、懂中国的老外“铁粉”,并在各自国家开枝散叶,在周边民众中传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样本。

文汇报社《中国民主我看行!》将镜头对准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厅、长宁区古北市民中心等实践点位,生动记录外国友人参访中的所思所感,全景式呈现他们所感知到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法国吉美博物馆专业人士观展《陈家泠:水岸丹青》艺术展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外籍人士如何看待这一“法宝”?由新民晚报社“老外讲故事”工作室制作的“老外说‘法宝’”10集系列短视频(China’s Key to Success)上线,邀请10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专家、企业家和社区志愿者,分别从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城市治理、提振外资投资信心等角度讲述亲身经历、感受、建议和展望。这些获评“银鸽奖”国际新闻作品最佳奖的报道均是通过“外眼”的独特视角,深入上海城市肌理,阐述他们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在此次“银鸽奖”获奖作品中,不乏通过中西文化价值对比,凸显中国式现代化制度优势和世界意义的作品。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中国“产能过剩”?经济学大神耶伦为什么要“颠覆”经济学原理?》、澎湃新闻《“福岛与核”多媒体调查报道》、第一财经《“欧洲企业在上海”系列报道》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随着国际传播意识和能力的增强,上海各委办局、各区的产品策制能力、内容呈现方式、传播方法渠道等都获得较大提升。比如,嘉定区融媒体中心《一个政协基层服务站的一天》、徐汇区委宣传部《“转角公寓”和“门上繁花”》《阿土的小狮子》(土山湾原创中英双语绘本)、闵行区委宣传部《浦江合流》、青浦区委宣传部《机遇中国·青浦》系列、普陀区委宣传部《做一天上海人》等作品,在线上线下平台渠道创新呈现海派生活的方方面面,见证城市发展的机遇与活力。

探索民心相通上海模式

美国青年学者代表团参观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中心

“在中国全天开放一个公园最大的隐患不是安全问题,而是民众大半夜在公园吃夜宵导致变胖的身材问题。”“这才是有实效的民主!而不是整天抗议却没有人听”“这才是真正的民主!找到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这些外国网友的评论来自海外油管上的一则视频“对比纽约和上海:城市公园能否24小时开放”,由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制作,在“魔都眼ShanghaiEye”以及“上海外语频道ICS”海内外新媒体矩阵推送,海外浏览量超10万。视频讲述的是“上海闵行文化公园24小时开放大讨论”这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案例。

闵行文化公园周边集聚商区、校区、居民区,千亩城市公园能否24小时开放?谁来决定,如何决定?开放后宠物、电动车、流浪乞讨及夜宿人员、乱设摊等问题该如何管?公园围墙打开的无界管理,是公园的无边界还是管理的无边界?记者以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比西方民主中的先天缺陷,展现了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过程中的全民参与、全民讨论、全民决策的过程。

回应海外社会共同关切,关注新技术赋能,探索民心相通上海模式,是此次“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入选项目和“银鸽奖”获奖作品的一大特点。

围绕生命与健康主题,立足上海加快建设国际医学中心城市建设,华山医院依托国际医疗交流交往、国际旅游推介平台等开展上海国际医疗品牌海外推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联合解放日报,围绕中国现代医学先驱颜福庆的上海故事,依托上海和约翰内斯堡友城关系,赴南非举办《先驱者颜福庆海外纪念展》首展;上海中医药大学围绕海派中医传承与发展,引导来自6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从中华医药角度“看上海”,推出相关微纪录片。

聚焦全球普遍关注的老年问题、人工智能及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等,上海策划打造了一批中外互鉴共享的文化产品与项目。纪录片《前浪》持续出海参赛参展,以直抵人心的上海老年故事引发中外多维度积极探讨,在海外社交媒体引发网友互动,获得第29届亚洲电视大奖5项提名、1项大奖,并进入世界三大纪录片电影节之一瑞士尼翁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初评;东方传统工艺当代美学展·联合国总部特展,将于2025年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用“科技+时尚”方式呈现中华传统工艺传承。

以“Z世代”为主体的国际传播也不乏可圈可点的作品。上海交通大学“全球挑战计划”、复旦大学“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和“体验上海·知行中国”中美青少年联谊活动,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普陀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2024上海国际友好城市青少年夏令营、松江区2024世界大学生五人制锦标赛、奉贤区2024世界摩托车越野锦标赛等项目,发挥青少年在国际传播中的先天优势,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提升文化传播的穿透力和影响力。

传播主体更加多元,跨界合作更加多样,更多具有国际风范、中国气派、上海特点的国际传播优秀作品和项目,正向世界讲述着生机勃勃的上海,不断增强城市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好感度。

来源:光明日报(颜维琦、华亭)、文汇报(宣晶)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