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年上海市民共提交9.8万个“金点子”,成就了人民城市这张“金名片”

元旦刚过,韩国游客带火上海景点、韩国人街头扎堆等多个话题屡上热搜。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日前发布的数据也显示,2024年,上海接待入境游客超过600万人次,上海逐渐形成“中国入境游第一站”的格局。开门迎客中,覆盖两大机场的“外籍人员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以及一系列中转入境服务便利化措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这几个服务中心的设立,是源于上海市民列多通过人民建议征集信箱提交的一则人民建议。
△浦东机场T2航站楼内的“外籍人员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图上左侧即为机场到达通道的出口,右侧即为设于正对面的综合服务中心。
过去一年来,市民的一个个“金点子”,推动改善了上海一系列的工作。1月3日下午举行的人民建议征集工作交流会上透露,2024年全市各级人民建议征集部门共收到群众建议9.8万件,重要建议采纳率高达98.5%,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能级不断提升。
上海正在推动人民城市理念人人皆知、人人共鸣、人人行动。可以说,建设人民城市的过程中,广泛参与共建共治、广泛深入问计于民的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正是这三个“人人”的生动注解,成为了人民城市的一张“金名片”。
共建:1155个联系点“活”起来了
去年年初,在经历了9个月的改造后,闵行区马桥镇旗忠村沙溪影厅正式揭牌运营。虽说是农村电影放映点,可硬件设施却同商场里的影厅别无二样,里面还贴心地布置了无障碍专座。“老早看电影要跑到镇上的商场里,现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影院的配置,老赞额!”舒适的观影体验,令村民朱品芳激动不已。在揭牌仪式上,旗忠村特意邀请来了七宝中学的师生代表,原因是影厅的改造,遵循了一条名为“关于高品质建设闵行新型农村电影放映示范点”的人民建议。而这条建议,正是七宝中学的学生们提出的。
在七宝中学,中学生共同关注社会热点、走出校园调研思考蔚然成风。改变的背后,缘起2023年3月七宝中学率先在高中校园设立“人民建议征集联系点”。为了帮助学生们参与提建议,学校还开发了多种走出校园的实践课程,并鼓励同学们成立调研小组,积极参与城市的社会治理。
近年来,随着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深入,提建议的渠道和网络覆盖到了市民身边。除了不断完善的各类渠道外,1155个线下人民建议征集联系点织密了征集网络,功能逐渐凸显。依托这些联系点,人民建议征集的触角又“伸”到了不同行业、领域和群体,开展的各类征集活动也更有针对性。如嘉定区面向货车司机推出新就业群体人民建议征集信箱;崇明区新海镇征集联系点面向沪苏三镇居民开展“毗邻民生”建议征集;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针对楼宇企业开展专项征集;团市委将“上海青年汇智团”与人民建议征集机制有机融合,凝聚关心社会事务的青年近千人,等等。
△设立于市城管执法局的人民建议征集联系点。
在“人人参与社会治理”之风的引领下,广大市民群众以主人翁姿态,为上海发展建善言、献良策,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呈现了利益表达更加多元,社会参与更加广泛,社会活力竞相迸发的局面。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的工作人员说,过去的一年里,建议人群体更加丰富了。
不久前,“在公共游泳馆设立亲子更衣间”这则建议获评2024年度优秀人民建议,建议人张颖是一名妇产科医生。朋友们说她是在“跨界”提建议,但她说,“生的健康”和“养的快乐”都很重要。一条小小的建议带来切实的改变,让她非常感动,也让她更加热爱这座城市;入住新时代建设者之家后,付智源提交了一则“优化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配套服务”的人民建议,给同样入住的其他小哥们带来了便利。他说,“这让我对这个城市有了更深的亲切感和责任感。”10年来已相继提交153条有价值建议的建议人陶丽萍称,在提建议的过程中,她始终“甘之如饴,不以为苦”,因为她的动力只有一个,那就是“把自己当做是城市的主人”。
共治:改变了人民城市的治理模式
回忆起去年的一场围绕苏州河水环境治理议题的“苏河议事厅”,普陀区信访办、区人民建议征集办主任陆小幽仍记忆尤新,她说,那场讨论人气很旺,现场近300名群众济济一堂、争相发言。尤其是“苏州河能不能垂钓”话题,出现了一段持久的观点碰撞,坚决反对与坚决支持的两方市民同时摆观点、讲做法、提建议,各有说法。当时,普陀区水务局副局长董锐依据政策和管理经验分别作答,既谈问题又谈解决路径,不回避不足和矛盾。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一个个“金点子”在讨论中应运而生。
△苏河议事厅共享单车议题大讨论现场。
众人之事众人办、大事小事好商量,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改变了超大城市的治理方式和治理体系。面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市民圆桌”座谈会、大讨论,把“急难愁盼”摆上桌面,让市民与职能部门一起各抒己见,寻求解决路径,正成为各区工作中的“新路径”。据统计,去年上海各区开展各种人民建议征集座谈会、大讨论50场。
参与是共治的重要一环。陆小幽认为,治理不同于管理,更多的是“人民自主”,需要引导、发动更多的“人”、更多的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这类“金点子”议事活动,以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民主方式,凝聚社会各方智慧力量,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解决基层治理遇到的问题。
每次现场大讨论,普陀区还会同步在线上发布人民建议征集令。去年的三场“苏河议事厅”,线上线下共计接收办理人民建议500余条,找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良方”。事实上,在上海,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已经形成了广泛听民声的制度机制,把群众建议作为改进工作、完善政策的“捷径”。
上海市民政局在此前的交流会上曾分享,收到市民改进养老综合津贴发放方式的建议后,市民政局通过电话沟通、问卷调查、多方论证等方式,广泛了解群众需求,最终推动实现了津贴的“免申即享”及双渠道发放,最大限度保障老年人的权益;上海市城管执法局则将人民建议征集形象地称之为发现城市管理短板的“显微镜”、提升执法管理效能的“智囊团”和提示城市管理水平的“倍增器”。通过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市城管执法局把城市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变成了政策措施制定的“最先一公里”;刚刚发布的上海第二轮人民城市建设行动方案在制定时就开展了专项征集,并对收集的近2.7万条建议进行了梳理,对涉及基层治理、住房保障、就业创业、子女教育、养老服务等方面有代表性的建议作了吸纳,“垃圾桶设置”等部分刚刚涌现的、具体的民生“小事”被原封不动地纳入方案。
实践证明,社会治理机制在认识与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无不来自于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无不得益于基层探索同顶层设计的良性互动。
奉贤区去年7月曾开展“我为贤城献一策”征集活动,短短一个月共征集到18202条“好点子”。社区食堂为外卖骑手提供延时服务、图书馆推出“深夜书房”、校园周边道路优化改造……来自市民群众的“好点子”为新城建设注入民智活力。也依托于人民建议征集的平台,骑手小哥、街区商户、学生、居民等不同的群体畅所欲言、互相交流,迸发出更多的民智民意。
△奉贤区的社区食堂为外卖骑手提供延时服务。
共享:“金果子”擦亮了“金名片”
如果说“共建共治”意味着公众参与度的提升,那么“市民共享”则指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不断增强。
1月3日,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表扬了2024年的100件上海市优秀人民建议。翻阅这一条条人民建议,从经济发展,到社会治理,再到衣食住行,群众智慧给人民城市带来的一项项改变无处不在,每一条都与城市发展“同频”,与民生实事“共振”,与群众需求“合拍”。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介绍,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金点子”化为社会治理“金钥匙”,结出利民惠民“金果子”。
一些改变令人耳熟能详:市民韩曙的一则“关于解决非机动车过江难”的建议,推动了复兴东路隧道电动车越江通行方案的制定并启动改造;市民钱子渊的“关于优化外国人临时驾照申领流程”的建议,催生了驾照的在线翻译服务,从而实现交警窗口的“一站式”办理,推动上海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市民汤啸天的关于在上海开展红色资源“寻宝”“晒宝”活动的建议,促成了全市范围开展“晒晒传家宝·我家的红色记忆”活动……
不仅是“大的变化”,更多的人民建议则推动了市民身边实实在在、可感可知的改进。杨浦区“凤南一村”旧住房更新项目开展了150天的“人民建议”大征集,创下了全市最快实现一轮意愿征询、二轮签约和三轮自助搬迁3个100%的新纪录。参与到征集的居民们最真实的想法和建议,帮助设计图纸一改再改,房型也从9种扩展到20种,最大程度去保障房型结构的相对公平。说到底,最终收益的还是居民们,这何尝不是人与城的“双向奔赴”,是“人民建”和“为人民”的有机统一。
央视纪录片《人民城市的上海实践》中这样评价:上海的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是“超大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实践探索,是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柔软落地”。不断提升能级的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已然成为人民城市建设的一张“金名片”。
当前,上海正在以更大力度推动人民城市建设,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努力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上海市信访办、市人民建议征集办主任盖博华表示,要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以“干字当头、奋力一跳”的精气神,更广泛听民声、更深入汲民智、更有效聚民力,持续提升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效能,以更有力的行动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新画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