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非遗”春节,在上海有哪些期待

临近新春,全国各地的“村晚”火热开播。瞻淇鱼灯、提线木偶、苗族歌舞,充满民俗风情的大戏轮番登台,吸引数百万网友在线迎新春。为了迎接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农历新年,各地在尊重传统文化、增强节日气氛和带动节日经济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也有代表、委员建言,以春节申遗成功为契机,传承弘扬海派年俗特色文化,IP化、常态化打造海派文旅新年俗。
从公众的感受出发,踏准春节申遗成功的节点,为各方恢复民俗、营造年味提供了良好契机。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对“春节”完整的表述为:“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从腊月二十三起……节日活动包括社区举办的庙会、社火和灯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既然是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当然应该包括春节期间扫尘、贴春联、挂年画、吃年夜饭、拜年等一系列习俗和活动。这些年,每到春节都会有人感叹“没有年味”“不好玩”,其中包含了人们对长久缺失的年俗活动的追忆。各地应该从中读懂期待,尽快挖掘、梳理、恢复一系列在各地有特点、有温度的习俗,让公众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于上海而言,“古今承续、海纳百川、中西融汇、多元并存”是上海节日民俗的特点。具体到不同区域,应该结合各自特点呈现具有差异化的年俗。最近,一场包含了文艺演出、民俗文化展示、乡邻小舞台等丰富内容的“村晚”在青浦崧泽村举行。通过这场“村晚”,更多人知道了这里是“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稻”“上海第一井”的发现地,也是6000年前崧泽文化的发源地。应该说,如何在活动中唤醒个性化的文化记忆,崧泽“村晚”的操作有借鉴意义。
百节年为首,春节作为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也一直是带动社会消费的强力引擎。中央将提振消费列为2025年的首要任务,各地纷纷出台政策积极响应,要让政策发挥激发消费活力的实效,需要让其与公众的感受同频共振。比如,在个体层面,过节需要仪式感,那商家是否能够结合年俗开发出符合公众需求的春节消费产品和服务,如尝试通过科技赋能体验各项年俗等。这当然会影响最终消费结果,考验的则是企业在产品和服务上的创新开发能力。
如何在恢复年俗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消费亮点,值得持续探索。在过去几年,上海已经形成了豫园、罗店、莘庄等颇具知名度的年俗地标,但如何依托自身特色,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差异化的互动体验,打造出不可替代的拳头产品,实现各区域良性竞争甚至合作共赢的文旅组合发展,不仅事关上海市民的参与体验感,还有助于吸引外地游客,成为拉动节日经济的强劲动力。商家除了让公众自发参与各类迎新活动,也可以深度开发一些新年年俗套装,方便大家喜气洋洋地迎祥纳福,在满足过年仪式感的同时,促成消费增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