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大江东丨何以上海,看城市韧性与活力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曹玲娟
2025年01月18日08:52 |
小字号

【2025上海两会观察③】

何以上海?

东海之滨、长江之端。中国最接近世界的城市,世界最接近中国的窗口。时光荏苒,将这里铸造成光荣之城、开放之城、创新之城、希望之城。

外向度高的上海,在受外部影响首当其中的背景下,经济运行依旧保持回升向好的势头,2024年生产总值增长5%,城市经济规模进入5万亿元以上的新阶段。

乙巳蛇年来临之际,上海豫园灯会再度点亮城市夜空。豫园商城供图

乙巳蛇年来临之际,上海豫园灯会再度点亮城市夜空。豫园商城供图

2025扑面而来,带着新春的气息与温暖。愈是困难时,人们愈能看到那束刺破云彩的光芒,看到东方大城开放的胸襟、探索的勇气、鲜明的人民城市底色。

彰显经济中心城市担当作为

“《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大量数据体现出上海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活力。”薄海豹委员如是感慨。

人们不是没有过担心。上海作为我国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经济外向度高,第三产业占比高,受全球贸易保护加剧、地缘冲突不断的影响只会更加显性与直接。

直面困难挑战、坚定发展信心。过去一年,在持续承压的背景下,上海以确定性的措施应对不确定性的变化,在克服短期困难和波动中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换来如今的硬核数据。事实上,城市经济规模超5万亿元,已经跻身全球城市经济总量前五。更可贵的是,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逾1.8万亿元,在城市经济规模中占比达36%。

这份“成绩单”,彰显着经济中心城市的担当作为。

2024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5150.6万标箱,连续15年排名世界第一,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过5000万标准箱的世界大港。上海机场航空货邮和旅客吞吐量分别达到420.6万吨、1.25亿人次,排名分别升至世界第二、世界第三。

通江达海,可见一斑。

“上海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相当重要的突破,空港的成绩也非常大。”冯昕委员的言语中,有着多年努力后取得重大突破的酣畅。布局未来,步履不停。《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有这么短短一句话,却意义深远——完成国内首次绿色甲醇燃料“船到船”同步加注。这是在激烈的世界航运竞争格局中抢下了一步“先手棋”。

不难看出,上海久久为功的“五个中心”建设,都不仅是为了自身发展,更重要的是做好国家与世界的桥梁。单看一组数据:2024年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800.1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

高水平改革开放,高标准营商环境,让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进一步激发。《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过去一年,上海全力做好世界银行营商环境对标改革,优化营商环境7.0版150项改革举措全面完成。

沪苏湖高铁穿水而过。资料图片

沪苏湖高铁穿水而过。资料图片

一条景色绝美的铁路线,穿越碧波荡漾的太浦河、元荡湖、三白荡、北麻漾……沿途河网交织、江南古镇星罗棋布,划出电影质感般的风景线,点燃“轨道上的长三角”——2024年12月,沪苏湖高铁正式开通。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大项目,这条脉动的“经济线”将进一步吸引高端产业在沿线集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产业集群。

不止沪苏湖,近期上海密集建成的机场联络线等重大交通工程,无不指向一个词——链接。委员们纷纷表示,作为长三角龙头城市、国家开放枢纽门户,上海理应突破外部障碍,为要素流动打开通路、疏通堵点,带动整个长三角区域深度链接全球。

拓展经济发展新赛道新动能

城市经济规模进入5万亿元以上的新阶段,后续,自然需要积极拓展经济发展新赛道、新动能。

《政府工作报告》透露,将全力落实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出台实施区块链、低空经济、大飞机、新型储能、新材料、超高清、核电等产业支持政策,打造28个未来产业试验场。启动运行总规模1000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生物医药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资料图片

生物医药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资料图片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上海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加快塑造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成功点火,“千帆星座”首批组网卫星成功发射,国产大型邮轮开启商业首航,C919大飞机累计交付16架……

“上海将不断开辟智能终端、生物制造、海洋装备、空间信息、机器人等新领域新赛道,培育未来产业核爆点。”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张英在上海市政府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

东方明珠持续打磨科创明珠,绝不囿于一城一地的发展。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上海在产业链安全、供应链安全、经济安全方面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对此,市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基础研究是根本。赵允委员建议加强应用性基础研究,“基础研究虽然短期回报难以预计,但对建设战略科技力量十分重要。要通过基础研究开辟新赛道,应用研究及时跟进,创造新的增长点。”

低空经济是一种更进一步的城市更新。“万亿级低空经济赛道充满机遇。”章伟民委员建议上海鼓励本市企业和机构深入了解并积极参与到无人机等低空经济市场中。

周锦霆委员表示,大规模开放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势在必行,尤其是人形机器人,这对于上海的科技创新有重要意义。科协界别在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方面要多贡献力量。雷鸣委员谈到,当前,人工智能硬件环境不兼容问题不容忽视,应大力研究对策,促进基础语言、基础硬件生态环境兼容,“不能把路越走越窄。”

“人工智能发展对上海具有重大意义,要围绕人工智能的技术迭代、应用场景、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等方面,开展更加系统的调研,探索未来方向。”李江委员说。

李青峰委员认为,要持续关注并解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堵点,“以生物医药行业为例,对脑机接口等科技突破和前沿技术,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成熟的行业标准,亟需打通堵点。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是一个社会体系,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

催动市民城市互相成就进步

有没有发现,上海这座历史悠久的消费中心城市,正在呈现出更加沉浸、多元、体验感十足的面貌?

南京路上的谷子店,让这条曾经的游客街变身为潮流地;武康大楼处,通过架空线入地等精细化改造,成为上海又一张深入人心的“身份照”;人们手执咖啡漫步街头,在悠闲自在之间让区区0.4平方公里面积的武康路-安福路街区,上缴税收总额过亿元。

如何扩大内需市场?上海,同样有责任有勇气率先破题。

“2025年首要任务是大力提振消费。”陈亨利委员分析,国内有较大的内需市场,从消费结构来看,居民消费已经从物质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转变,消费更多的是为消费者提供“情绪价值”,“因此要着力推动消费业态升级,优化消费市场环境。”

不止内需,还有消费领域的“引入外资”——

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让外国人更好地认识中国。而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接待入境旅游者突破600万人次,正在构建起中国“入境游第一站”的全新格局。

网红的武康路上,有人忙于打卡,有人发现温暖。比如,一名网友骑车穿越武康路时,记录下了一个瞬间——马路上,摄影师架着三脚架拍照,相机对向的,是一群身着蓝色工作服的环卫工作者,在一栋老式花园洋房的“罗密欧阳台”下站成三排,冬日的暖阳穿透梧桐树叶,洒落在每个人的笑脸上。这名网友将这张2024年末的照片发布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并配文:“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

何以上海?永远是人。是生活在这座城市中每一位普普通通的市民,在如流水般的生活中,用自己的善意与温暖,与这座城市互相成就、共同进步。

“中秋节,我们带爷爷奶奶一起做莲蓬灯,像孩子一样陪伴在他们身边。不久前,我们开始带着他们每周在稻田、咖啡厅学英语,感受时代的时髦。在上完‘英语课’后,顾奶奶给自己取了英文名Lily Gu,并带着我们一起去摘橘子……”这是一群年轻人在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的生活。

俯瞰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一隅。资料图片

俯瞰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一隅。资料图片

90后李如燕是这个上海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的主理人。她说,“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代青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特别多。我们期望在低成本风景优美的地方生活,又可以拥有大城市里一样的薪资和资源,还想要平衡工作与休闲……幸运的是,在上海,这样的理想生活还真的就一步一步地萌发生长着。”

这就是上海。

“相信上海作为超大城市,一定会成为世界城市的示范,让全世界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成功。”高鼎国委员说。

(责编:王文娟、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