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何以上海,打造令人向往之城
【2025上海两会观察②】
完成13.6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新增养老床位4385张;推动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3005台;新建绿道230公里;849座公园实现24小时开放……
这份事关民生福祉的2024年“成绩单”,引发了出席上海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们的热议。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如何让人更向往?
从上海“一江一河”交汇处远眺陆家嘴。马作鹏摄
1月16日下午,上海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组织了5场专题审议,主题分别聚焦深化“五个中心”建设、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会场内外,代表们畅所欲言,表达对深化人民城市建设、打造幸福美好家园的思考与建议。
“绣花针”如何越磨越细?
上海市市长龚正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社会治理创新。健全基层网格“多格合一”治理模式,把网格治理打造成城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实践单元。
在居民区工作了15年的徐汇区凌云街道阳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卫华代表,对此颇有感触。
“市民群众安居乐业,城市运行安全顺畅,离不开基层干部和社工队伍。上面千根线,基层一根针。在居民区工作的我们,就是这样的绣花针。”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城市治理现代化”专题审议中,卫华这样说道。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在卫华看来,上海应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建设,“稳步走”和“摸着石头过河”并举,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探索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新路子。
1月16日下午,上海市人大代表参与专题审议。顾海民摄
参与同场专题审议,普陀区长寿路街道永定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龚顺美代表,也立足本职工作提出建议。
龚顺美说,上海目前有6.2万名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40岁。希望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更好留住人才,让有“痛点”的小区能多一些社工,让想干事、有抱负的社工得到锻炼,培养情怀、担当作为。
人大代表们除了关切社会治理“细节末梢”,对城市系统性的安全保障也多有关注。
比如,杨浦团的代表联合提出一份议案,聚焦点放在了如何建设韧性安全城市上。议案认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事关全市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各方面,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特点。建议立足法定职权,着眼关键环节,研究作出上海建设韧性安全城市的决定,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统筹谋划,集中有效资源,更加高效有力地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共同体如何凝聚合力?
城市治理是个共同体,如何继续推进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人大代表们各抒己见。
“文化不是一天可以建成的,需要多年滋养、系统性建设。”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陈丹燕代表在“聚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深化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专题审议会上说,上海是一个水岸城市,通商之时只有外滩公园不到2公里的水岸公共空间,如今则有近100公里,这是城市发展值得骄傲的地方。
她认为,目前沿岸的各类文化场馆已有不少,其中一些还是历史建筑,有自己的特色和故事,然而,在这些场馆里举办的展览却很同质化,特点特色不够鲜明。
第七届进博会期间上海外滩灯光秀。马作鹏摄
“我想说说上海过街路口没有盲人提示音这件事。有次采访盲人时,他告诉我每天要带两根盲杖出门,以防一根盲杖被压断后没得用。”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上视编播部主持人臧熹代表说,盲人过路口,现在只能靠声音去判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保障盲人的出行安全,我认为是人民城市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住房,也是群众非常关心的民生议题。
上海老旧住房多,最早一批商品房也有30多年历史。上海地产住房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梅代表结合长期调研发现,由物业、业委会等主导的商品房小区管理模式成为不少居民的“心病”,尤其在商品房日常运维和综合大修方面,有的物业公司和业委会不仅难以担负相应责任,甚至出现为谋私利掏空维修基金的乱象。
苏梅建议创新实施机制、加大实施力度,将老旧商品房的综合大修列入市和区一级的政府实事项目、城市更新计划,结合房屋安全三项制度,大力推进并形成长效机制,及时有效消除房屋安全隐患、维持房屋品质,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上海市徐汇区天平路街道的社区食堂。马作鹏摄
“我工作的曹杨新村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优越的生态环境,正得益于优秀的建村规划。”曹杨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春辉代表在参加“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专题审议时说,曹杨新村正在推进新一轮城市更新,同样要坚持规划引领。
许春辉表示,要始终坚持“城市是人民的城市”,聚焦构建“四个人人”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更好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
软实力如何做强支撑?
2024年,上海举办了一系列广受欢迎的商旅文体展活动,空气质量优良率接近90%,公园数量逼近1000座……这些,都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一个不断更新、持续跃升的国际化大都市形象愈发清晰而生动。
不过,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品格,也让这个城市的人大代表在履职中想得更细、看得更远。
浦东新区金高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施政代表说,上海即将建成“千园之城”,市民的感受度、获得感都很高,但有市民反映,有些公园美虽美,但缺了点烟火气;有的河道整洁了,但水泥护坡让岸边长不了芦苇。她建议,以科学合理的生态指标体系按捺住人定胜天的工程思维,以系统性思维和尊重自然的态度去保护自然,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开放公园、河流等生态场景的使用方式,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图景。
2024年国庆假期的青浦朱家角古镇。马作鹏摄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代表介绍,去年上海166家博物馆接待观众总量超4000万人次,平均每个上海人参观博物馆1.6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去年上海博物馆接待观众达658万人次,同比增长超370%,迈入全球前十行列。他表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旅业是流量型城市的入口、服务型经济的引擎,希望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出台更多扶持政策举措,构建与国际文化大都市相匹配的“硬核体系”。
“和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接触的时候,我常问他们,喜欢上海的地方是什么?他们觉得,这座城市易居安居,让人动心。”上海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侨办主任董依雯代表认为,让不同的人到了上海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生活的地方,这一点很重要。
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周卫红代表说,去年1-11月来沪外国游客总人次排序,前10的客源国分别是日本、新加坡、泰国、印尼、马来西亚、韩国、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法国,“但入境游客的个性化、多元化、国际化需求仍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周卫红认为,需要进一步发挥城市软实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丰富和繁荣文化演艺展览市场,做强做大对宾馆住宿业和商业消费的带动力。
深化人民城市建设的上海,未来更加令人向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