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申言︱姜雪峰委员:建议建立“实习教育”,实现就业体系系统性架构

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姜雪峰
有些学生和青年反映“不好找工作”“就业有些难”;而另一方面,产业需求端和企业家反馈“不好招人”。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为何会同时存在?——供需的不匹配性。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姜雪峰认为,亟需建立系统健全、全面评估的“实习教育”。
姜雪峰发现,教育体系是学科导向型培养,而企业需求是真实目标导向型人才,这之间产生了错位;企业的成本控制需要“到岗即可用”,而人的成长与适应都需要一个培养过程;青年从学业阶段进入产业阶段,心理、行为、价值观都会有转折。
因此,姜雪峰建议,大学四年课程体系压缩至三年,最后一年全面离校实习。课业数量上的盲目增加未必带来解决问题的本质能力建立,反而变成低水平重复和纸上谈兵。“实践出真知”,全年的离校签约实习,不但能把所学探实践,更能解决企业用人的不对口、不匹配、难培养的难题。
姜雪峰认为,一方面,建立系统的“实习教育”制度与体系,校企共建评价评估,实习目标、实习方案、实习进程、实习总结,用一整年、甚至一年半的企业主导培养方式,推进实践型人才培养,这也符合当前“创新的主体在企业”的特征。
另一方面,建立市级“实习教育处”,形成市级优秀实习人才补贴、优秀实习人才奖项、优秀实习单位荣誉。让企业愿意参与、学生愿意参与、学校愿意参与,这也将会给产学研转化带来反哺,打通产学研中人才链、技术链、甚至资金链。
同时,建立市级“实习心理导引辅导”。一位青年从学生成为社会贡献者,要经过系列的心理、角色的历程转变,我们要重视这个真实存在的过程。从“被扶养”到“自持家”、从“教而学”到“学解决”、从“被呵护”到“勇担责”,也需要被教育、被指导、被帮助。
姜雪峰认为,一个全方位的“实习教育”体系构建,是对青年全程成长的科学布局,是对教育体系衔接的系统思考,是对民生就业实操可行的推动策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