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专题>>聚焦2025上海两会

大江东|上海两会观察:进入新阶段,再拓新天地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王崟欣 巨云鹏 葛俊俊 马作鹏
2025年01月16日17:40 |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小字号

5万亿!1月15日,上海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式上,上海市市长龚正宣布:2024年,上海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市经济规模进入了5万亿元以上的新阶段。

“成绩来之不易,继续奋力一跳,全力以赴开新局拼经济。”在团组审议中,市人大代表热议《政府工作报告》,表示新的一年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努力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再拓新天地、再上新台阶。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参加浦东新区代表团审议。陈正宝摄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参加浦东新区代表团审议。陈正宝摄

“风浪越大,越是要坚定办好自己的事”

经济规模进入了新阶段,对于2025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速,上海再次确定了5%左右的目标。

“关键在于信心。”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展改革处(统计处)处长吴群峰代表说,“去年,受国际形势影响,临港遇到了一些阶段性压力,个别产业下滑,但新的动能也在集聚,集成电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业势头良好。面对挑战,更要坚定信心、主动作为。‘风浪越大,越是要坚定办好自己的事’。新的一年,我们要继续干、继续拼,推动临港新片区在制度创新、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办好自己的事,需要因地制宜,深耕细分赛道。最近,为高端品牌菲格拉慕在静安开设博物馆做好对接,是静安区委副书记、区长翟磊代表正在抓的一项工作。“百年老品牌的到来,用行动表达了他们对中国市场、对上海城市的信心,我们必须抓住机会。”翟磊说。

办好自己的事,需要扩大内需,大力提振消费。如何更好激发消费潜能?“要以金融之力促进消费活力。”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董俊峰代表说,“一场古埃及文明大展,带动了上海博物馆周边购物消费金额环比提升11%。我们愿意充分发挥在支付数据方面的优势,通过数据赋能,更有针对性地助力扩大内需,激发消费活力。”

既扩内需,又稳外需。同样谈及提振消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代表将目光放在了外籍人士来华游上。“当前,外籍游客周五下班来上海成为新风尚,怎么让他们从‘头回客’变成‘回头客’?”汪泓建议深入挖掘上海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精品路线,同时进一步优化支付便利化、加强外语导游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上海在全球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办好自己的事,离不开各界合力。交通银行业务总监兼上海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涂宏代表表示,“2025年,我们将进一步汇聚境内境外、本地外地的信贷、资金、外汇、股权投资、科技等资源,更好支持上海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人大代表们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既看总量,也看发展的结构和质量。

一组数据引人瞩目:2024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4%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57.9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

浦东金桥智能网联汽车数字系统。巨云鹏摄

浦东金桥智能网联汽车数字系统。巨云鹏摄

“最大的感受就是科技创新的强劲驱动。”15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黄勇平列席开幕式后发出感慨。“报告中,科技创新的篇幅不小、举措不少,从中看到了上海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与坚定决心。”黄勇平说,“目前,我国‘0到1’的创新不少,‘1到10’的创新转化存在瓶颈,期待上海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上为全国再作表率。”

船到中流浪更急。当前,上海已进入深度转型阶段。去年底召开的上海市委六次全会提出,要找准培育新动能、更新旧动能的突破点,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突破点在哪?

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代表给出了一个答案:“在徐汇区,大院大所大校很多。去年一年,瞄准人工智能、区块链、合成生物、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徐汇建了19家高质量孵化器。”曹立强介绍,通过“腾笼换鸟”,徐汇将靠近大院大所大校周边的低效用地空间腾挪出来,政府给政策,导入链主企业、社会资本以及大院大所大校,由科技经理人来办高质量孵化器,通过区院合作、各方参与,很多成果实现了就地转化。

杨浦的答案写向了“数字经济”。去年1-11月,杨浦区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约占全市五分之一。如何进一步释放数字经济动能?在杨浦区代表团的审议现场,上海上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吕奕昊代表感触颇深:“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数字经济着墨不少,我们听了都很振奋。数字经济是上海未来非常重要的驱动力,过去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果。推动数字经济进一步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上海城市经济转型,今后需要凝聚更多的合力。”

发展高端制造业是上海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沈波代表既为上海“培育壮大大飞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部署感到振奋,也为人才而苦恼。“大飞机是技术密集和人才密集型产业。现在有些年轻人才,引得来却留不住。希望政府加大支持力度,针对年轻人最关心的住房、子女就学等问题,出台一些好办法。”沈波建议。

对新兴产业人才的焦虑,上海莉莉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胡睿代表也感同身受。“一方面,‘有人没活干’;另一方面,‘有活没人干’。当前,新兴产业的人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产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中高端和国际化人才依然紧缺。”胡睿建议,进一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能效,“建议提高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推动高等院校与企业建立起更具深度的校企联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也需要得到合理回报。”以创新药为例,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积宗代表带来相关建议。“如何鼓励创新药研发?迫切需要解决创新药合理回报的问题。”李积宗认为,商业保险对创新药有一定支持,但还远远不够,建议形成创新药商业保险与基本医保、补充医保、个人经费、医疗救助互相补充衔接的创新药保险新模式。

锚定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细看《政府工作报告》,过去一年,上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导向鲜明、成就斐然。

——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深入开展,157项改革任务有序推进,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达103家;

——临港新片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80”条基本完成,全国首创制度性创新案例累计达70个;

——沪苏湖高铁建成运营,虹桥海外发展服务中心揭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合作深入推进;

……

上海黄浦江两岸。王初摄

上海黄浦江两岸。王初摄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胡睿代表以自身员工举例,认为上海在吸引境外高端人才来沪就业上仍有提升空间。“建议探索在重点领域允许外籍人才‘来了再找工作’的新机制,提高证件办理效率,整合资源、健全机制,解决语言、托育、就医等外籍人才生活必要的关键小事,让他们来得了、留得住。”胡睿说。

“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迫切需要搭建数字化底座。”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研究部总经理丁嵩冰代表认为,航运的关键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丁嵩冰建议,进一步提高航运贸易效率,以航运大数据为抓手,加快形成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商业化案例,促进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

上海现有各类持牌金融机构1000多家,如何进一步吸引优质国际金融要素?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静安支行行长吴爱华代表认为,要持续扩大金融开放,比如,提升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加强与国际上其他金融中心城市的交流,推动上海金融市场开放与创新。

开放,不只停留在规划,更落在一个个具体企业。涉外法律服务长期以来是企业“走出去”的短板。“服务企业‘走出去’,上海做了不少工作,今后还需要形成更大合力、付出长期努力。”上海市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理事长吴坚代表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协同合作,通过创设基金等方式,进一步整合力量,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保障。

服务企业“走出去”,不是“一送了之”,企业出海遇到纠纷怎么办?上汽安吉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庄菁雄代表建议尽快完善国际化纠纷仲裁机制,出台相关规定,明确争议解决中心的职能、管辖范围和仲裁规则,完善仲裁员队伍建设、调解以及仲裁裁决执行保障等方面内容,为企业出海争议解决提供明确法律依据。

“大力发扬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奋力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15日下午,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代表在参加浦东新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这是对浦东的期待,也是对全市的期待。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干字当头、加力奋进,必将开拓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片新天地。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