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枸杞的保温杯为啥会爆炸 日常使用避开三误区
泡枸杞的保温杯为啥会爆炸
近期,关于保温杯的消息不少——广东有幼童晃了几下保温杯,杯子爆炸了;福建有消费者打开泡着枸杞的保温杯,杯盖突然蹦起击中消费者,导致其眼球破裂;更有自媒体称,传统保温杯泡茶会析出有毒有害物质。这些说法都是真的吗?
正确使用爆炸可能性很小
其实,“保温杯爆炸”的前提是保温杯内的气体压力明显增加。
保温杯晃动后爆炸是因为消费者先在里面灌了热水,再盖紧杯子晃动,导致杯内剩余空气受热膨胀,继而发生爆炸。被炸伤眼睛的消费者则是因为忘了及时饮用并清洗保温杯。保温杯里的枸杞存放了10多天,早已发酵变质,产生大量气体,在杯盖开启瞬间涌出,才发生伤人事件。
装有热水,尤其是高温热水的保温杯不适合剧烈晃动,否则可能因为杯内空气压强增大而增加爆炸风险。与此同理,含有空气的密封保温杯也不适合放在高温环境中——如挨着火锅、烧烤架等,避免保温杯被加热而发生事故。
对于有用保温杯泡茶习惯的消费者来说,如果不及时清洗,残留的饮品会因发酵变质产生气体。枸杞、胖大海、红枣等都是泡水后容易变质发酵的食材,所以不应长期存放在保温杯里。此外,也不能用保温杯携带碳酸饮料。
析出有毒物质是夸大其词
至于部分自媒体说的保温杯析出有毒物质,属于夸大其词。不论是哪种材质,保温杯都属于“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需要符合对应的生产标准。
简单来说,我国的食品接触材料标准体系对有害物质的限量(包括使用中迁出等情况)、使用范围、限制使用条件等作了明文规定,以保证它们在正常使用时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所以,选购合格的保温杯,并根据产品标签或说明书合理使用,不论是喝水、泡茶,还是短时间盛放饮料等,都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需要注意的是,错误的使用方式会带来一定风险,也会缩短保温杯的使用寿命。例如,将豆浆、牛奶等放在保温杯内后,这些高蛋白饮品在适宜温度下极易滋生细菌,长时间放置促使细菌繁殖,饮用后很可能引发肠胃不适。酸性果汁、中药等长时间与保温杯内胆接触,则可能腐蚀保温杯内胆,缩短其使用寿命,并且有析出金属的潜在风险。出现以上安全隐患的根源都是不当使用。
日常使用避开三大误区
就人们通常使用保温杯的方式来看,最容易遇到的有三大误区。
误区一:所有的不锈钢保温杯都能用。
市场上最常见的是不锈钢保温杯,常见的不锈钢材料有3种编号,分别是201、304和316。其中201不锈钢是工业用品材料,锰含量高,耐腐蚀性差。部分不法生产企业会用201不锈钢生产保温杯,安全隐患不小,千万不能用。
304不锈钢与316不锈钢都是食品级,其中,316不锈钢在304不锈钢的基础上增加了金属钼,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
误区二:用保温杯泡茶。
用保温杯泡茶最大的风险并不是爆炸,而是影响茶的口感及营养。因为茶叶中含有单宁酸、茶碱、芳香油、多种维生素,通常经高温冲泡后,自然冷却,充分激发茶香,也不会破坏维生素。但用保温杯泡茶,意味着茶叶长时间处在高温下,维生素被破坏,芳香油挥发,单宁酸、茶碱等浸出,既降低了茶的营养价值,又影响茶叶口感。
误区三:不及时、全面清洁保温杯。
保温杯内胆会因为盛放各种饮品留下茶垢、咖啡垢、果汁等。如果不及时清理,除了卫生隐患外,还会影响保温效果、使用寿命。
此外,很多消费者会忽略清洁保温杯杯盖和吸管。残留的水渍、饮品渍等在杯盖缝隙、吸管内积聚,很容易滋生霉菌、细菌,变成保温杯内部的污染源,影响使用者健康。 (记者 任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