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蛇”还是“喜蛇” 蛇年蛇文化如何出新出彩
“恐蛇”还是“喜蛇”
乙巳蛇年,蛇文化如何出新出彩
蛇年新春,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如何用既有创意又富传统意味的方式迎接乙巳蛇年,成为一个有趣的话题。昨天开市的外滩源新年集市入口,左右各一人脸蛇身的吉祥物引起市民游客注意。记者从主办方获悉,这两条“蛇”的灵感来源是中国神话里的女娲和伏羲。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这两位中国神话里的创始神,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蛇身,两条大尾巴常常交织在一起,代表世间阴阳万物的交融与秩序。这对二次元风格明显的“伏羲”“女娲”更像是一对姐妹蛇。身旁跟着月亮、蟾蜍的是“女娲”,手里拿着一个圆规;而“伏羲”身旁跟着太阳,太阳里有一只三足金乌,手里拿着一把尺子。设计师表示,这寓意阴阳化育万物,为世界定下“规矩”。
作为爬行动物,在十二生肖里,蛇可能是最不“讨喜”的形象。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天生恐蛇”。蛇文化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新出彩,让大众喜闻乐见,可谓一道文化与创意的考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何解读“蛇”?上海辞书出版社最新推出的《为什么没有猫?——十二生肖趣谈》里,民俗学家、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创始会长仲富兰介绍,蛇曾在夏朝被尊为图腾,女娲的形象中也融合了蛇的特征。在汉代,许慎著有《说文解字》,对蛇进行解读;在明代的《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将蛇视为重要药材。蛇在传统文化中承载了深厚的象征意义,贯穿诸多神话和历史故事,有杯弓蛇影、打草惊蛇、画蛇添足等典故,还有《白蛇传》的故事。蛇作为生肖的象征意义,在于美丽多姿、灵活多变、以柔克刚。
如何变“恐蛇”为“喜蛇”?仲富兰提供了更多发散性观点。巳蛇是十二生肖中“蛇”的全称,古人认为,巳时青草茂盛,蛇隐其中而不伤人,列为地支的第六位。蛇虽然看起来“不太美好”,不过,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蛇被认为是富饶、生生不息的象征。2025年是乙巳蛇年,在天干中,乙排第二,属木,而巳在地支中属阴火,木生火,从五行理论来说,寓意这一年顺势而为。因此,可以说,这个充满潜力的乙巳蛇年,有着很多美好的可能性,关键还要人的努力。从大自然的生态系统来说,蛇是生态的卫士,能够抑制鼠害,发挥着平衡生态的作用,同时,蛇能蜕皮,又赋予蛇蜕变与成长之意。从这个角度来看,乙巳蛇年,应该是一个自我更新与突破之年,召唤大家勇敢地告别过去,迎接新的挑战。
新华悦读生活节在新年集市特别设立“新年书市”,让阅读更具吸引力,为文商旅体展联动搭舞台。这一展区以“画蛇添福”为主题,寓意蛇年有好运。除了新年新书,还有与蛇年相关的文化产品,比如蛇纹图案的文具、蛇形书签、蛇年纪念册等。未来一个月,新华悦读生活节将陆续在外滩源推出“摩登江南”评弹雅集、二胡独奏音乐会、亲子爵士乐团音乐会、不靠谱乐队新年音乐会等舞台演出,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合作的“户外放映厅”,则将展映《邋遢大王奇遇记》《雪孩子》《黑猫警长》《天书奇谭》等经典动画电影,还为孩子们打造“乐乐趣:儿童科学秀”,为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电影体验。(记者 施晨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