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塑申城”五大服务平台亮相
从算力、算法、语料等多方面普惠大模型创新企业
新年第二个工作日,黄浦江畔,新落成的西岸大剧院迎来启用后的首场重磅活动,聚焦的内容则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人工智能。
在昨天举行的上海市“人工智能+”行动推进大会暨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基地启用仪式上,“模塑申城”五大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亮相,分别由上海仪电集团运营上海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库帕思牵头“模塑申城”语料普惠计划、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运营大模型评测与验证中心、上海创智学院牵头“百人百项”青年科学家计划,上海国投—徐汇融资服务中心也于当天发布。
这是上海算力、算法、语料等服务平台“运营商”的一次集中亮相,辐射范围不仅覆盖徐汇“模速空间”与浦东“模力社区”,还整合了全市大模型产业资源,将普惠申城所有大模型产业领域的创新企业。
大模型最终拼的是算力和语料质量。记者了解到,上海头部大模型用户使用的算力规模,目前大多在万卡左右。包括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等人工智能“大厂”,拥有的算力规模预计在今年将全部达到百万卡级。
由深耕城市数字化转型十余载的上海仪电牵头运营上海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也释放出了“让算力变得普惠”“让模型趋于垂类”的信号。
当天会上还发布了上海首批“模塑申城”行业应用示范基地,推动“人工智能+”金融、制造、教育、医疗、文旅、城市治理等重点行业的应用落地。根据《徐汇区加快建成全国人工智能高地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徐汇将推进“人工智能+”十大行动。
记者注意到,“自主可控”在其中被多次提及。如,“模型能力跃升行动”旨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模型开源生态,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算力开发和测试平台;“创新策源突破行动”支持自主可控智能算力芯片项目的落地,建立国产人工智能芯片适配、评测的国家标准。
自主可控是大势所趋,这一点在日前发布的《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中也有体现:到2025年底,上海将建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力争全市智能算力规模突破100EFLOPS(EFLOPS指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
除了算力,场景也是上海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优势和重点。以徐汇为例,围绕“场景应用牵引行动”,徐汇将聚焦制造、医疗、教育、金融、文旅和城市治理等领域孵化C端超级应用,培育智能终端产品,塑造未来科技生活新趋势。
值得注意的还有“空间布局优化行动”。徐汇正构建“一核引领、三圈辐射、多点支撑”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格局,即以模速空间为“核爆点”、大模型科创街区为“强纽带”强化徐汇滨江发展引领,以漕河泾开发区、徐家汇环交大地区、北杨人工智能小镇为“三圈”辐射周边。 下转 4版
(上接第1版)
依托“模速空间”“数链空间”等载体打造“雨林式”产业生态——据悉,徐汇准备拿出真金白银,将大模型备案奖励从最高200万元提高至500万元,算力补贴从最高10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新推出最高3000万元的营收奖励和最高5000万元的研发投入奖励。生态营造上,徐汇将为中小企业推出“算力券”“语料券”等创新服务。场景打造上,推出一批高价值应用场景,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奖励支持。
副市长陈杰出席启用仪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