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鲜明主题
奋力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新画卷
申城步入冬天,但愈发寒冷的天气挡不住市民参观“人民的城市——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主题展的热情。不久前,主题展迎来了第10万名线下观众。网络上,也能看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乃至不同国籍观众对主题展的好评。
人民的城市主题展是上海这座人民城市近年来建设和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展览受欢迎的背后,是人们对展览内容的深切体会与共鸣。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近年来,上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把为人民谋幸福、让生活更美好作为鲜明主题,着力打造人民城市理念最佳实践地。
今年11月,在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对人民城市建设提出殷切期望。上海正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新的起点,以更加有力的行动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新画卷。
创造高品质美好生活
岁末,住在宝山区吴淞街道十四街坊二期的张云霞一家好好庆祝了一番。他们等到一个盼了多年的好消息——旧城区改建项目签约首日,签约率就达到了96.02%,生效了!
近年来,上海以人民群众具体切身的获得感作为检验标尺,不断提升城市宜居安居水平。
2022年7月,持续了30年之久的上海成片旧改工作历史性收官。随即,上海又马不停蹄地打响了零星旧改、旧住房成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两旧一村”攻坚战。宝兴里、蕃瓜弄、凤南一村……各地居民先后迎接美好新生活。
守住民生底线的基础上,街区更新改造也在同步大力推进。尤其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聚焦人的日常生活,配置更丰富的近距离服务,持续提升品质、回应多元需求。
家住普陀区的周耀民老伯几乎每天都要到曹杨新村街道武宁片区社区食堂吃饭,“这两天天冷,这里的瓦罐汤暖胃暖心,我特别爱喝黄豆猪脚汤。”菜品多、口味好、有爆款,让这家社区食堂受到周边居民欢迎,日均人流量达1300多人次,在上海名列前茅。根据规划,到2025年末,上海一共将建成400家这样的社区长者食堂。
在万里街道“万有引力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饿了么骑手夫妻小刘和小李把不到4岁的孩子楠楠送到楼下的宝宝屋,才放心地出门跑单。这是全市首个建在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的社区宝宝屋。上海在为外来务工人员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建设力度的同时,还考虑到了幼托等后顾之忧,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最近,长宁区古北的两块老旧公共绿地完成改造,重组为1.4万多平方米的古北市民公园。下转 5版(上接第1版)大块的开放草坪、露天舞台和观众席、健身步道、点缀得恰到好处的花草,让周边居民和上班族觉得公园“美而好用”。今年,上海全市各类公园达到973座,离“2025年底公园总数超过1000座”的“千园之城”目标仅一步之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伍江认为,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经历了越来越细化的过程,从大块面、结构型的建设,更多地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上海市民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身边的“小确幸”越来越多了。
推进现代化高效治理
2024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开幕首日,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11.4公里岸线已迎来超5万人次客流。
咖啡餐车密集的区域,每隔百米左右就有一组干湿垃圾桶,桶内垃圾满溢前就会被及时清空;萌宠乐园里,排队牵着狗狗的人们有序等待进场;草坪上,市民游客铺上野餐垫、支起露营帐篷,遛娃、玩滑板……超大客流下,徐汇滨江以精细化管理,兼顾了热闹与有序。
随着打造开放越来越多市民喜闻乐见的公共空间,上海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实现与人民城市丰富治理场景相匹配的现代化高效治理。
一方面,是在智能化上下功夫。2018年起,上海首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两张网”,作为牵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牛鼻子”。
另一方面,上海探索了不少新机制。今年10月,宝山区大场镇成立了物业服务联合体,辖区内29家物业企业与几家专业服务机构联手开设“24小时客服热线”,更有效地“解决一件事”的同时,梳理出共性诉求,推动“解决一类事”。11月,闵行区针对全区涌现的520个新型居住社区,发布《党建引领新型居住社区治理工作手册》,系统总结在党建引领新型居住社区治理方面探索的5种治理模式及示范案例。
归根结底,它们体现的都是以“服务人民”为导向的城市治理模式。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认为,在人民城市理念指导下,上海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和面向基层的服务功能,引领城市治理在有效性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向服务型治理迈进。
构建共治共享共同体
在人民的城市主题展的许多展览照片来自“人民城市 文明风采”摄影(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不定期有市民担任讲解员,从百姓视角分享自己与人民城市建设的故事。“人民建议征集”展区鼓励观众留下的真知灼见,其中部分已落实转化。
这份“参与感”,已延伸到展外。主题展里有一面贴满了人民城市建言者照片的墙,上面的每一位普通市民,提出的“金点子”都结出了“金果子”。市优秀人民建议获得者罗克平参与上海人民建议征集已经10多年了。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先后提出了60多条建议,不少得到了相关部门采纳。
在人民城市理念首提地杨浦滨江,每隔七八百米便可遇见的共10个党群服务站串珠成链,全部植入人民建议征集功能,形成了“1个实践中心+4个特色站点+6个基础站点”的征集平台。五年来,杨浦共收到万条“金点子”,成功转化落地超一千个“金果子”。
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是总书记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地方。截至今年8月,市民中心内的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共听取97部法律草案意见,上报建议3279条,被研究吸纳284条。
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的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如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设立的2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已实现16个区全覆盖。全市235个政协委员工作站、45个界别委员工作室和1000多个委员联系服务群众联系点,也围绕加装电梯、养老服务、社区文化供给等议题发挥协商作用。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桑玉成认为,上海在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方面,建设了很好的渠道,对上海的每个人来说,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人民城市建设中,表现得可感、可知,实用、管用。(记者 胡幸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