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七日谈 | 个人养老金时代来了,我们要做些什么?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上周,国家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让个人养老金制度冲上热搜。《通知》明确,自12月15日起,个人养老金制度由试点推向全国。
什么是个人养老金?与养老保险有何关系?已经有政府和单位支出的养老金,还要缴纳个人养老金吗?
关于个人养老金的媒体报道截图。
个人养老金,简单说就是在政府和单位之外,自己为自己存的一笔养老钱。在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主要有三大支柱。第一支柱为基本养老保险,由政府财政主导,立足于保基本。第二支柱为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起补充作用。第三支柱为个人养老金,由个人自愿缴纳。个人养老金通过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缴存金额,自主选购养老金融产品,待退休后,提取相应的本金与收益。
个人养老金是我国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关键。实现全社会可持续养老,储备充足的养老金是前提。由于第一支柱支付能力有限,第二支柱受限于用人单位意愿,覆盖面低,发展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成为必然趋势。2022年,上海被纳为个人养老金首批试点城市。两年多来,上海市先行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制度总体运行平稳。截至2024年11月底,上海个人养老金累计缴费额约124亿元,开户数量和缴存金额均位居全国前列,但个人养老金总体发展相比预期仍有差距。
如何进一步提高个人养老金的缴投积极性?
发展个人养老金,需要提高收益率。我国个人养老金起步晚,公众认知度低,“开户热、缴存冷、投资更冷”成普遍现状。专家指出,提高个人养老金吸引力,收益率是关键。个人养老金的投资收益必须跑赢通胀,否则就失去了养老投资的意义。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老龄研究院银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封进分析认为,在个人养老金广受欢迎的欧美国家,个人养老金都有着较高的收益率,且税收优惠力度大。个人养老金如能切实具备抵税和高收益两点优势,将大有可为。
发展个人养老金,需要多元化、差异化的产品。“有缴费能力的人不需要,有需要的人缴不起”“年轻人是个人养老金的主力军,但年轻人最需要流动性资金”……反映出需求与供给的错位。发展个人养老金,需要更多差异化的精准产品。此次《通知》也规定,在现有理财产品、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和公募基金产品基础上,将国债、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具体到落实层面,金融机构要更多从长远利益考虑,在产品设计上下功夫,深入分析不同人群偏好,按风险预期、收入水平、生命周期和功能进行分层设计产品,创新出针对不同客群的、具有流动性、可以提前支取的产品,提升个人养老金参与度和资金使用效率。
发展个人养老金,需要增进协同,构建良性发展生态圈。“开户之战”,不同银行账户的壁垒……针对养老金的竞争早在试点初期便在各银行间打响。作为长期资本的重要组成,发展个人养老金,金融机构大有可为,也大有裨益。当前,不少金融机构都在发力养老金融。在上海,众多银行、保险、证券公司,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养老+”特色服务。发展养老保障体系,需要协同而非内卷,需要优势互补而非同质竞争。更高质量、更多样的养老服务生态体系的建立,不仅能够提升公众对养老保障体系的获得感,也有助于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发展个人养老金,需要加强宣传与服务。点开一个银行app,五花八门的产品跃入眼帘,却看不懂、不会选,“麻烦成本”同样制约个人养老金投资。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培育投资顾问团队,为个人养老金的“最后一公里”创造了条件。此外,我国个人养老金起步晚,氛围尚在形成,发展个人养老金需要更多努力、更大耐心。
个人养老金关乎每个人,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离不开行业各方的协同努力,离不开稳定、可信任的投资环境。上海金融机构多,老龄化程度高,发展个人养老金大有可为。上周,上海召开的市委常委会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强化挑大梁、作贡献的责任担当,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期待未来在更多有竞争力、差异化产品的支撑下,在投资顾问的耐心服务下,在政策支持、行业协同、机构努力的氛围下,个人养老金迎来繁荣的明天。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