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七日谈|今天,我们更需要“马拉松精神”
周日,踏着晨晖,2024上海马拉松起跑,在初冬点燃了这座城市的“速度与激情”。
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3.8万名跑者,12名竞速轮椅组选手,120多名“黑暗跑团”成员,刷新了上马的参赛人数与类别。上海马拉松、南宁马拉松、晋江马拉松……仅12月的第一个周末,各地就有20多场大小赛事开跑。
上海马拉松相关报道。
与办赛热情相比,今天的我们,尤其需要“马拉松精神”。
历史上,马拉松源于古希腊时期的一场战争。为了将捷报传回,希腊士兵菲迪皮茨跑步回雅典,宣布完胜利消息后便倒地离世。马拉松运动项目为纪念这一事件而设,42.195公里的比赛距离,正是菲迪皮茨从战争地马拉松平原跑回雅典的距离。与历史事件与专业赛事不同,今天的马拉松,已经发展为一项大众赛事,一张城市品牌,一种精神象征。
作为一项竞技赛事,马拉松运动追求的是坚持到底、突破极限、超越自我,是“船到中流浪更急”的考验,是“但到半程须努力”的进取。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坚持,对一座城市的发展而言同样如此。以营商环境为例,上周,上海营商环境巡礼活动陆续走进临港新片区等地,旨在对全市年初部署的营商环境工作进行总结收官。从营商环境行动方案1.0版到目前正在制定的8.0版,不断升级的版本数和日益丰富的案例,展示着上海这座城市在优化营商环境上的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跑一场马,赴一座城”,马拉松为城市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发布的《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一场大型城市马拉松赛事带动的经济效益可达6-7亿元。比如,2023年上海马拉松直接经济效益达7.01亿元。效益来自哪?报名费、住宿、餐饮等基本开支,文旅衍生消费等都是重要组成。有研究机构调查显示,在外地马拉松参赛者中,有71%会品尝举办城市特色美食,64%会在当地旅游观光。马拉松赛事以其独有的方式,发挥了展示城市形象、吸引投资消费的积极作用。
再看外延效应。马拉松赛场上,选手们用脚步丈量沿途美景。一场马拉松,也是各地选手对办赛城市治理能力与效果的一次集中检阅。今年的上马,选手们从外滩沿黄浦江畔起跑,穿过南京西路、中共一大会址、徐汇西岸等地,目睹繁华街景,感受红色基因,城市新貌尽收眼底。今年上马还首设竞速轮椅组,以及由视障、听障、脑瘫等选手组成的“黑暗跑团”,体现了“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为更好满足特殊跑者的需求,上海对赛事路线进行了优化,整体赛道较往年更为平整。
我们需要马拉松,更需要“马拉松精神”。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马拉松,需要耐心、恒心,需要信心、决心,攻坚克难、迎难而上,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锚定目标守正创新,凝心聚力行稳致远,无限风光就在路上,光明未来就在前方。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