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促进区域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长三角发布行动方案

2024年12月06日21:55 | 来源:上海发布
小字号

原标题:“包邮区”再加力!促进区域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长三角发布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创新机制协同落实国家层面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工作要求,推动降低长三角区域物流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上海市发展改革委、江苏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方案》,明确了7方面37项具体举措。同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破解物流发展堵点卡点,推动长三角物流降本增效取得切实成效。一起来看↓

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典型案例

案例一

长三角海关创新物流监管协作

助推区域进出口贸易畅通高效

案例背景

今年以来,长三角区域进出口规模连创历史新高,区域外贸优势持续巩固,前10月,长三角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3.21万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达36.7%。为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五个直属海关在海关总署领导下,扎实推进海关业务改革和制度创新,在货物通关便利化、进出口环节费用、口岸营商环境等领域全面深化海关一体化改革,助力长三角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创新“联动接卸”模式,促进物流链循环畅通。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发达,大量进出口货物通过上海港中转集散,公路运输费用高,容易造成道路拥堵。为进一步提高物流效率,上海海关与南京、杭州、合肥等海关创新启用“联动接卸”监管新模式,该模式适用于以一体化方式申报、运输条款目的地/起运地为上海洋山港的进出口集装箱货物,进口货物在洋山港放行后,经专用驳船转运至腹地港口即可直接提离;出口货物经腹地港口水路运至洋山港,在岛上完成海关监管手续后可直接装大船离境。该模式下,长三角各港口与上海洋山港“视同一港”,实现进出口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自2020年11月3日在洋山港和太仓港之间开展首票试点以来,已覆盖长三角三省11个港口。根据测算,每个进口和出口集装箱可分别降低物流成本200元和400元。

图 联动接卸作业场景

(二)开通“陆路航班”业务,支持区域空港协同运作。长三角货物贸易往来密切,各城市空港间,尤其是沪杭两地空港之间市场需要相互“补位”。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作为干线空港,在国际贸易中经常被指定为目的港,业务繁忙,航空运力紧张,外贸企业常常遇到“订舱难”问题。2021年以来,杭州海关会同上海、宁波等地海关,在长三角相关空港间开通“陆路航班”业务,最终目的地指定为上海的进口货物,可以选择落地在杭州的航班,再通过陆路转运到上海;最终目的地指定为杭州的进口货物,也可以选择在上海落地再转运。同时,杭州海关牵头开发海关物流监控子系统智慧空港应用,整合应用舱单、理货、卡口和车辆备案等数据,实现秒级“即报即放”,智能卡口实现自助进出,压缩相关作业时间80%,实现“当日入境、当日转运、当日运抵、当日通关”。业务开通后,长三角空港物流辐射范围进一步加大,为外贸企业经营运作提供更多选项,受到企业欢迎,业务量持续提升,今年前10个月,杭州萧山机场口岸的陆路航班货运量为2.42万吨、同比增长37.98%。

案例二

上海港ICT助力“公转水”绿色集疏运发展

“出海口”搬到了“家门口”

案例背景

构建稳定、高效、绿色的供应链已成为全球港航和贸易物流发展的共同趋势,水路运输稳定、价优,“陆改水”业务的需求量不断攀升。为此,上海港推出ICT(内陆集装箱码头)业务模式,将上海港集装箱码头、场站向内陆腹地延伸,通过前置港口服务,为进出口企业提供视同上海港港口的出口集装箱进港、进口集装箱提箱、进出口集装箱转运、空箱调拨转运等主业服务,同时提供门到门运输、集装箱拆装箱、货物仓储等延伸服务。该模式通过线上衔接上港集团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整合港航业务资源,线下促进内河港口及集疏运体系发展,从而将“出海口”搬到了内陆码头的“家门口”。目前,ICT已在苏浙皖三地形成 17个业务点,有效支撑服务构建长三角区域畅通高效的货运通道网络。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推动“港—船—货”分离,引导多式联运标准化服务。传统内河多式联运模式装卸和衔接环节多,驳船公司规模小、经营分散,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ICT业务创新实施“港—船—货”分离模式,引导内河码头、内河驳船运营商以及内陆集卡车队等外部资源,以统一的费率和服务标准,组织形成内河多式联运服务产品。与传统公路运输相比,出口客户物流成本平均降低了20%-30%,并最大程度免于公路受阻、港外暂落等风险和额外成本,助力优化口岸外贸营商环境。

(二)推动空箱资源前置,促进内河资源效率提升。近年来,集装箱空箱局部性缺箱情况常发生,ICT业务的实施,将空箱资源前置至内陆内河点,并推进异地提还箱作业,有力确保空箱用箱需求,便捷“提空还空”作业,为推动内河运输“重进重出”、进一步降低通道整体成本奠定重要基础。

(三)扩大直达航线配置,推动水路多式联运时效升级。由于上海港欧美远洋干线资源集中在洋山深水港区,现行48、64TEU级内河船型无法直接挂靠,内河多式联运时效存在明显短板。ICT业务发挥对内河航线的资源配置能力,以自有120TEU级河海直达船舶为基础,积极吸纳多元化主体外部运力,引导直达运力有序、有节奏投放。

案例三

推动沪皖同港一体化

构建滚装运输江海直达服务体系

案例背景

安徽充分发挥境内长江、江淮运河优势,统筹发展江海直达、江海联运等运输组织模式,加盟上海组合港,运营“上港集团-安徽港航”芜湖集装箱联合服务中心,充分整合沪皖港航资源,加强联运合作,推动实现沪皖一体化运行、一体化通关。目前,安徽基本形成“双通道达海、两运河入江、河江海联运”水运发展新格局,区域物流网络不断畅通,有效推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密扩容水运航线网络,打造长江航运新格局。安徽发挥长江、江淮运河优势,打造芜湖至上海联盟直达航线,合芜、皖江小支线省内水上穿梭巴士航线,形成“一核两翼”集装箱运输体系,实现芜湖至上海港所有集装箱港区“点到点”全覆盖,芜湖至上海集装箱中转效率提升1倍,长江、淮河流域企业物流成本分别降低800、1000元/箱。

(二)持续推动沪皖航线共舱管理,共建航运物流新体系。沪皖设立“上港集团-安徽港航”芜湖集装箱联合服务中心,打造芜湖-上海洋山、芜湖-外高桥航线共舱管理模式,通过支线舱位共享、“五定班轮”、点对点靠港、空箱前置等模式,统筹调度芜湖至上海支线货源和运力资源,船舶装载率由54%提高到85%,企业运输费用下降近20%,船舶计划准点率达100%,运力投入下降30%以上,运输周期缩短48小时以上,船舶待港时间由48小时减少至24小时,大幅提升港口作业效率,全面提升长江支线港航服务供给质效。

(三)打造国际滚装运输船队,构筑国际物流新通道。为助力奇瑞、江汽汽车出口,开通省内芜湖港、安庆港内河滚装运输航线,与上海等枢纽海港实现江海直达,减少运输环节车损风险。安徽省港航集团、奇瑞汽车和江汽集团共同成立安徽航瑞国际滚装运输有限公司,分批投建10艘“7000-9000车位”远洋滚装船舶,建立可靠、稳定、安全的滚装运输体系。在自有船舶建造交付前的运力空缺期,利用租船运营模式开通中国—墨西哥远洋滚装航线,通过减少中转环节、充分整合航运资源,降低单车出口海运费28美元/车,单航次可为出口车企降低物流成本9.8万美元。

资料:市发展改革委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