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开放高地,更上层楼
11月6日一早,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场馆外的大厅里,人潮川流不息,政商学界的与会嘉宾趁着论坛开始前的时间,抓紧进行候场交流活动,开启一场场小型的聚会。
作为改革开放的高地,浦东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分别举办的分论坛格外受到关注。馆外,一项项投资意向、一个个发展机遇在交流中不断碰撞;馆内,各方嘉宾共话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和国际开放枢纽建设。
“下一个‘浦东’,还是浦东”
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场馆。王初摄
“你好,浦东!”在“浦东与世界: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引领发展新机遇”分论坛上,“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副理事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用标准的普通话和在场观众打招呼。“1984年我第一次来上海时,那时大街上没有私家车,没有高楼,没有地铁,但今天再看,上海的发展是一个奇迹。”埃里克·索尔海姆说。
“1995年,我们的工厂落户浦东。这么多年来,凭借浦东区位优势、创新氛围和一系列支持政策,工厂的产值和研发投入成倍增长。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佛瑞亚海拉中国区电子事业部执行副总裁、集团电子事业部执行董事会成员白彬毅说。
“过去10多年来,浦东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企业厚植发展土壤。2010年,我们将营销部门落户浦东,由此架起了从浦东辐射全国的销售网络。”宝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许敏说。
“深耕浦东,七赴进博之约,我们不仅是中国医疗健康事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和受益者。”罗氏制药中国总裁边欣说。
互相成就,合作共赢,是与会人士的普遍共识和共同期盼。
“浦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也是全球资本投资的热土。”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吴金城说。
2023年,浦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00多亿美元,工业总产值1900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3600亿美元。浦东,每年吸引外商投资约100亿美元,集聚了2.8万家外资企业,拥有上海近50%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6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70%的持牌类金融机构,以及90%的集装箱吞吐量和离岸贸易规模。
“我们将发挥浦东新区的引领作用,加强与全球伙伴的交流沟通,推动开放、合作、共赢的大门越开越大。”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主任朱芝松表示,浦东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型开放,为一流企业和一流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不久前,我曾和几个业内人士探讨,中国经历了一轮高速发展,全球范围内,下一个‘中国’在哪里?”白彬毅说,“我认为,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同样的,下一个‘浦东’,还是浦东!”
“大虹桥要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
作为进博时刻虹桥中央商务区的“主场亮相”,“虹桥HUB大会”今年第四次如约而至。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介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批复三年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一核”,优势产业加快集聚,功能建设成效明显,各类主体活力迸发。2024年前三季度,商务区税收收入、进出口额、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已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链接对内对外两个扇面,国家战略叠加,资源禀赋独特,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意义重大。
“全球枢纽在疫情之后变化很快,传统枢纽有一些在衰退,新的枢纽成长很快,这和交通、经济有关,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江小涓认为,在重构过程中,影响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决定着枢纽能否站得住。在全球动荡时代,新的枢纽需要为全球提供重要的公共产品,提供让市场主体放心的营商环境,要具备较强的辐射能力,特别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的流通能力。上海作为高度国际化的城市,数据要素的全球联通能力决定着未来的竞争力和发展能力。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牛津大学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是全球数智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对比了虹桥和硅谷两者的创新要素,剖析了两者成功的相似性。他认为,“AI驱动创新需要大量数据以及有足够算力来处理这些数据。未来的创新枢纽,除了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建筑以及交通设施,还要打造数字基础设施,以实现从不同渠道汇总数据。”
“枢纽的发展形态正在由综合交通枢纽向要素配置枢纽演进,辐射能级正在由周边区域向更大的空间尺度扩展,大虹桥的发展要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建议,支持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世界一流大学到虹桥来设立分支机构,培育形成高水平的研究力量;吸引国际化的优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集聚,打造集科技咨询、成果转移、知识金融等于一体的科技生态;主动对接上海张江高新区到虹桥设立分支机构,同时携手江浙形成联合自主项目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联合设立科研基金资助合作研发项目,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等前沿领域开展联合研发。
进博会成为展示新质生产力的一方舞台。王初摄
“中国市场的潜力还没有完全被挖掘”
站在新的起点上,浦东和虹桥作为开放高地,如何更上一层楼?企业“掌门人”对中国市场有许多期待。
浦东与世界: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引领发展新机遇分论坛现场。季觉苏摄
“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还没有完全被挖掘。从已有品类的高端化,到新品类的挖掘,中长期来看,我们对中国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很有信心。”许敏说,“要赢得中国市场,就需要进行本土化的创新。创新的基础来自对消费者的洞察。”
“30多年前刚到中国时,中国对我们来说是新兴市场,有很多需求急需满足。如今,中国不断推动开放创新发展,去年我们有一款药在中国的审批上市是早于美国和欧洲的,这得益于我们在中国建立的完善的研发中心。”边欣说。
“为何不将这些科研设备开放给更多的创新公司?”在一次与浦东相关部门的“头脑风暴”中,罗氏在中国建立创新加速器的想法应运而生。以外资企业为中心的创新生态圈,正在浦东加速形成。
“浦东的开放是制度型开放,这意味着系统性、可预见性,对我们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白彬毅说。
浦东和虹桥的开放,不是做盆景,而是做苗圃、成森林。商务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唐文弘表示,国家将继续支持浦东全面对接一系列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大压力测试力度,推出一批具有引领性、前瞻性的制度集成创新举措。
更上一层楼,意味着要面临新的堵点、难点,解决新的问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张军扩,以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举措为例,提出应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等领域,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相通相容……
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回应企业关切、解决实际问题……这桩桩件件,共同构成了开放高地继续向上攀升的内生动力。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