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线上线下超千万人次 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
人民网上海11月18日电 11月17日晚,随着指挥图冈·索契耶夫的执棒,慕尼黑爱乐乐团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为观众献上一场精彩的音乐盛宴,这也标志着为期一个月的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式落下帷幕。
本届国际艺术节吸引了近80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1.6余万名艺术工作者相约黄浦江畔,共开展了370余项、1600余场高品质、高流量、高能级演出展览活动,线上线下超千万人次参与。
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演出。董天晔摄
名团名家纷至沓来,首演首展创新高
继上半年柏林爱乐乐团驻演上海后,维也纳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等古典乐世界级名团纷至沓来,它们不仅奉上了最拿手的压箱底曲目,还纷纷合作王羽佳、张昊辰等中国观众热爱的艺术家;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和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双星闪耀,蒙特卡洛芭蕾舞团、艾夫曼芭蕾舞团、古巴国家芭蕾舞团也加入豪华阵容,在申城掀起芭蕾旋风;《对话透纳:崇高的回响》《另辟前卫:摄影1970——2000》等国际特展,让艺术爱好者们足不出“沪”就能感受世界级画家、影像艺术家的风采。此外,指挥家瓦莱里·捷杰耶夫,钢琴家玛塔·阿格里奇、亚历山大·康托洛夫,小提琴家雷诺·卡普松、莎拉·张,舞蹈名家罗伯托·波雷、伊戈尔·茨维尔科等也纷纷来沪献上精彩演出,
继上世纪60年代、1988年、2012年之后,北京人艺开启了团史第四次大规模赴沪,内容之丰富更是刷新历史——以“‘京’彩人艺”为主题,以《茶馆》《正红旗下》等5部大戏为骨架,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充分展示了北京人艺“戏比天大”的精神内核;上海戏剧界则以“海派风华”为主题,同样拿出《繁花》《长恨歌》等4部备受好评的经典海派作品呼应来访友团;德国邵宾纳剧院、波兰“山羊之歌”剧团以及陕西人艺等国内外知名剧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等梨园大团,上海歌舞团、 北京歌剧舞剧院等知名院团,潘玉良、贺慕群、刘海粟等名家个展,颇具社会关注度和业界影响力的ATR021等艺术博览会共同点亮申城舞台和文博场馆。此外,各种特别策划也纷纷亮相: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艺术节承办了“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上海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云集上海各大院团佳作的活动;今年是梅兰芳诞辰130周年、程砚秋诞辰120周年,风格各异的戏曲作品展现了优秀传统剧种在新时代的发展。
据介绍,本届艺术节在主板演出首演比例超90%、首展比例达85%的傲人成绩簿上,还开创新地推出了全新的名团合作模式:柏林爱乐和北京人艺的“上海驻演”模式,让“上海主场”声名远扬。伦敦交响乐团、蒙特卡罗芭蕾舞团、德国邵宾纳剧院等名团,都纷纷将中国乃至亚洲的“唯一一站”或中国巡演“第一站”放在了上海,也让上海“全球艺场”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艺术节今年依托大数据作出的观众画像也证实了这一点,极具独家性的“上海驻演”和“唯一一站”,吸引了约24%的外省市观众、约8%境外观众来沪。
行业集聚效应放大,创新创作“竞技场”
目前,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平台已被中外文化演艺产业的从业者公认为中外文明的“互鉴地”。国际演艺大会参会嘉宾无论是国别的维度,还是从机构数量、含金量,都充分证明了艺术节的行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放大——4天的时间共吸引了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家专业机构及2000余名业界嘉宾参与;促成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演艺大会开幕当天,包括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与国际演艺协会(ISPA)共建服务演艺行业世界级平台的合作协议在内,13项重磅合作协议被签署,会期内共达成了近600项初步合作意向,整体规模再创新高;平台展示的效果进一步提升,现场推介演出包括《千里走单骑》在内的共8台精彩剧目经遴选入围,视频推介会集中展示了8个“引进来”和8个“走出去”项目,包括现代舞艺术家谢欣作品在内的众多节目,收获不少买家关注。
集聚效应也让艺术节成为行业“产学研一体化”的极佳平台。国际对话举办了9场专业对话,聚焦国际演艺市场新趋势、新热点,彰显了艺术节在全球艺场的行业凝聚力、创新力、引领力。艺术节期间举办的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年会,更是体现了全球艺术界人士加强交流与合作的迫切期待,在来自白俄罗斯、北马其顿、墨西哥以及中国的6家机构今年新加入后,联盟目前已有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186家成员机构,“朋友圈”不断扩大。
同时,艺术节也已成传统文化创新创作的“竞技场”。本届艺术节的开幕式大戏,是上海歌舞团倾力打造的“新国风”舞剧《李清照》,全剧的场景新意十足,数百米幕布如卷轴般滚动,展现文人生活的同时也铺陈出一幅宋代美学画卷;胡沈员工作室制作的舞剧《敦煌归来》、中国煤矿文工团的肢体戏剧《俑立千年》,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激发时代的共情与共鸣;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的昆剧《诗宴·唐才子传》用现代编剧手法和传统昆剧折子戏的结合形式,将唐朝大诗人的生平逸闻变成了一出当代意味十足的视听盛宴。
本届艺术节的重磅演出之一话剧《生命册》,是继《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之后,陕西人艺又一厚重的严肃文学改编作品。这部现实题材作品用超5个小时的时长,全景式地再现了过去半个世纪中原大地上的时代变迁。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创作演出的原创音乐剧《逐梦》、中国煤矿文工团的原创话剧《温暖的味道》、北京歌剧舞剧院的最新舞剧《破冰》,分别聚焦高铁研发、乡村振兴和禁毒民警题材,用创新性的创作思路和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主旋律题材讲述有了新样本。
本届艺术节“艺术天空”十周年·文旅融合特别呈现“非凡贝多芬——许忠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节日乐团演绎贝多芬交响乐全集”,创下了国内首次在一天之内马拉松式演完全套9部贝多芬交响乐的户外景观演出记录,成为海内外热议的新话题;在艺术节几个“专业展演板块”内举办的赛事,包括第十三届上海国际魔术周的比赛板块、第八届上海国际木偶艺术周的国际木偶展评、2024上海国际数字音乐周的“音创杯”全球游戏音乐作曲大赛,都将原创和创新、创意作为核心评判标准,推动着相关艺术形式的持续繁荣。
艺术节通过“扶青计划”这样的培养扶持机制,链接当下的年轻人和新潮流,既“共同回望来时的路,也共同遥望未来的方向”。成熟的演员金世佳、舞者敖定雯,纷纷转型幕后创作,分别推出话剧《尝试集》(2.0)和现代芭蕾《玉簪记》,包括这2部在内,“扶青计划”今年共推出9部舞台艺术作品、2个视觉艺术项目和“一带一路”主题展演,《人格画廊PERSONALLERY 3.0》等作品还走进商圈以及上生新所、今潮8弄等热门的时尚文化新地标,打破新潮艺术和现实生活的壁垒。数字音乐周这样聚焦潮流文化的艺术节“新成员”,也在衡复风貌保护区、胜利电影院等网红地标分别上演沉浸式声音交互作品《梧桐影韵——上海城市音乐文化的声影回忆》《来自地球的钢琴诗——宋思衡多媒体沉浸式音乐会》等,给市民和观众提供了潮流感、年轻态的艺术新体验。
化身艺术大舞台,营造“全城有艺”
本届艺术节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助力全市化身艺术大舞台,让上海市民和海内外游客在剧场内外、街头巷尾随处都能沉浸式感受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遇见美、感知美。借助“艺术天空”的触角,今年艺术节的优秀节目实现了中心城区和五个新城的全覆盖,同时因地制宜,将丰富多元的节目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打造城市人文新景观——在登台市中心的城市草坪音乐广场奏响《上海滩》前,香港弦乐团的音乐家们在黑石公寓来了一段《繁花》金曲串烧;在游人如织的新天地,艺术节特别打造的“新天地艺游季·户外沉浸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吸引了无数人举起手机记录美好瞬间;在嘉定、青浦、松江、奉贤、金山等新城和临港新片区,既有主城“零时差”平移而至的名家名团,亦有为当地观众量身定制的节目,放大了当地的人文效应。
包括北京人艺在内的众多名团来沪,都在演出之外,下社区、跑校园。北京人艺著名演员、71岁的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以及其他老戏骨们,在沪期间白天去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音歌剧院“上课”,与学生和戏剧爱好者交流切磋。在交通银行前滩31演艺中心,学生们可以与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同台演绎《舞姬》;在上海音乐厅,近100名乐迷与“山羊之歌”剧团导演格热戈日·布拉尔等名家在“约课有意思”碰面,亲身体验剧团的戏剧、肢体、声乐等表演方法,感受戏剧的无限魅力;在临港演艺中心,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勇博士作客剧院的“社会大美育”教育品牌“聆海艺课”,特意为莎拉·张小提琴独奏音乐会做导赏等。
今年艺术节联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与“英雄联盟”共同推出“爱艺术”关注残障人士公益项目,通过16场活动让“有爱无碍”成为常态。公益惠民是艺术节长久以来的重要标签,今年艺术节也创新惠民形式,与“2024秋约魔都美术季”携手,优惠票首次推出4组主题演展联票;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与支付宝合作推出出行红包、消费券等,带动周边餐饮、交通、住宿;与年轻人活跃的线上社交平台小红书联手,通过种草分享,将线下精彩纷呈的演出和活动与线上资源打通,营造了一个全城有艺的热烈氛围。最值得一提的是,艺术节正在探索运作新机制——通过成立艺术节艺术时尚专项基金,打造“重大节展+基金”运作模式,为艺术节注入源头活水,提供行稳致远的支撑力;联动多家企业等社会重要力量,形成“全社会办节”的新思路,让引进剧目更为重磅优质、惠民力度更加广泛、运行机制更加长效。
上海是演出重镇,全年大戏不断,但国际艺术节平台的集聚效应不可或缺。正因为有艺术节的“高光”,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文化IP才愈加凸显,艺术全产业链的脉络才更加清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