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批一期医疗援疆人才王吉林:沪喀同心 “消”疾“化”症
编者按:自2023年4月至2024年10月,上海第十一批第一轮“组团式”医疗援疆专家即将完成援疆工作。一年半里,19位医疗援疆专家以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什二院”)为阵地,结合“喀什所需”“上海所能”,发挥学科优势、专业优势、集体优势,为喀什二院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进一步推动喀什地区医疗卫生水平提升,提升群众身心健康、生活福祉,着力将喀什二院打造成为南疆医疗高地。沪喀共建,杏林流芳,值此第一轮医疗援疆专家即将返沪之际,上海援疆公众号将持续报道19位医疗援疆专家事迹,全景式展现上海“组团式”医疗援疆的最新进展与丰硕成果。
王吉林作为上海市第十一批第一期医疗援疆队员,担任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什二院”)消化科主任的每一天,就尽己所能做好援疆工作:手把手带教3名徒弟、参照后方医院发展模式优化亚专科的设置、带着科室成员学习研究小肠疾病诊治热点、打造南疆最规范的炎症性结肠炎诊治中心……他把希格拉底誓言深深地烙印在这座边疆小镇,用实际行动书写自己的“援疆三问”,造福喀什地区患者。
优化亚专业设置 培养核心技术团队
王吉林初到喀什,以“来了就要干好”的想法,第一时间进入科室,积极开展学科调研,迅速为消化科发展“把脉问诊”。他通过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后,决定以人才培养为着力点,构建消化科亚专业人才梯队,为消化科亚专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并参照仁济医院模式,优化亚专科设置,给每位医生设定了比较合理的亚专业方向,鼓励年轻医生在自己的亚专业方向积极自主学习+适时外出进修,并结合喀什地区高发病种,着重建立几个核心医疗团队,如ERCP团队、消化道早癌诊疗团队、重症肝炎诊疗团队、炎症性肠病团队等。他组织科室人员坚持每周业务学习,汇报病例、分享最新诊疗指南、国内消化道疾病诊治热点,以此提升整体业务水平。
同时,他还和内镜室顾廷主任共同加强消化科病房与消化内镜之间的融合,为内镜诊疗提供有力支撑,力争使得消化科病房医生100%掌握基础内镜技术。通过他们1年多的努力,科室技术团队基本成型,业务量大幅增长,病房出院病人数2023年增长了65%,今年上半年又在去年基础上增长了40%,床位使用率从去年4月份的80%增长到现在的120%,CMI指数从去年4月份的0.78增长到现在的0.92,ERCP的数量大幅增长,在全疆排名从第56名提升至第12名,人工肝治疗已经实现常态化开展,并在南疆地区构建了较为明显的优势。
沪喀携手 提升科室实力
为进一步提高喀什二院消化科的诊疗能力,王吉林与后方医院积极对接,在喀什二院成功举办沪喀消化论坛及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诊治新进展学习班,并与疆内外一批知名专家教授签订了名家工作站及客座教授协议。沪喀消化论坛的举办和系列专家工作站的签署,是组团式援疆的深化和拓展,为喀什二院消化学科理论与实践成长注入新的元素,对于提升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医疗服务的公平具有重要意义,也让患者能够获得更加同质化、规范化的诊疗服务。
上海“组团式”医疗援疆也在喀什当地深入人心,获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去年,消化科接诊了一位重症急性胰腺炎、并伴有呼吸衰竭的患者,情况非常危急。患者家属出于种种考虑,想要转诊去乌鲁木齐的医院,科内其他医生劝说都未果。王吉林医生认为,患者情况紧急,很可能撑不到乌鲁木齐,于是耐心和患者家人又进行了深入交流。王吉林说,在他的一番沟通下,患者家属同意留在喀什二院诊疗,并说了一句让他至今非常难忘的话:“我们相信上海援疆,相信仁济消化。”最终,这名患者顺利转危为安,重获健康。
培养核心技术人才 着力培养临床科研能力
为强化“师带徒”,王吉林主在喀什二院带教了三名徒弟,从诊疗技术的精进、临床思维的培养,到临床科研能力的提升,王吉林都给予了他们全面而细致的指导。经过一年多的悉心培养,这三名徒弟在临床实践与科研探索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收获。在临床上,一名徒弟掌握了胃肠镜基本操作并成为炎症性肠病亚专科核心人员;一名徒弟在全面掌握胃肠镜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能独立开展食管静脉曲张的内镜下套扎治疗并初步掌握了
基本操作;一名徒弟进修后掌握了技术,成为核心技术人员。在科研方面,三名徒弟已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成功发表了一篇SCI论文和一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另有两篇SCI论文正在投稿过程中。此外,他们还中标了一项院级课题,并申报了一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名学员成功入选喀什二院高原高峰人才计划,一名学员入选喀什二院能力提升人才计划。一名学员入选自治区医学会消化分会委员和喀什地区消化学科副主任委员。
王吉林在科研方面以建立临床队列为抓手,培养临床科研思维,目前已经建立溃疡性结肠炎队列,自身免疫性肝炎队列,人工肝队列等,围绕这些队列,已经以喀什二院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实现了科室SCI论文0的突破,中文核心期刊一篇,另有2篇SCI论文在投,人工肝方面拿到了一项公益基金,自免肝方面申报了一项天山英才项目,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申报了一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室的两位副主任均拿到了医院的高原高峰计划,科室的临床科研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另外,科室的两位副主任均顺利入选新疆自治区医学会消化分会委员和消化内镜委员,提升了在新疆自治区的影响力。
前瞻性设立炎症性肠病亚专科 建立比较优势
“炎症性肠病在喀什地区并不少见,但缺乏规范化的诊疗中心和诊治团队,药物也仅有一种。过去,有很多病例无法得到有效的诊疗,我决心改变这一现状。”王吉林说。他充分发挥自己所长,在喀什二院打造了一支专业的炎症性肠病诊治团队。
王吉林一方面组织团队对过往3年确诊的炎症性结肠炎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复查,帮助科室积极寻找病源,建立起溃疡性结肠炎的随访队列;另一方面着重加强团队的培养,通过为团队成员授课,培养他们的鉴别诊断思维,并着重教授炎症性肠病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方法。同时,他成立了炎症性肠病多学科诊疗团队,搭建起了炎症性肠病规范化诊治平台,并与国内著名炎症性肠病专家签订了客座教授协议,积极寻求后方保障与支持;另外,还引进了炎症性肠病系列药物,如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和新型生物制剂维得利珠单抗等,全方面满足不同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用药需求。
随着亚专科的建立,这一优质的医疗资源不仅造福了喀什地区群众,南疆其他地区的患者也慕名而来。目前距离最远的一名患者来自和田,他服用一般药物已经没有效果,而在用上了喀什二院新引入的生物制剂后,两次就已经有明显改善,目前已服用四次,症状已经基本消除。还有一位患者,原先每日腹泻达一、二十次,其他药物治疗均无效果,在喀什二院使用生物制剂治疗后,目前每日已控制到4次左右。患者激动地告诉王吉林,在原先的身体状况下,根本“寸步难行”,如今他的生活质量已经有显著的提高。
在喀什二院,王吉林从一名普通医生变身为技术的推广者、诊疗的规范者和科室的管理者,对他而言既是新的挑战,也是人生不可多得的锻炼机会。“援疆一年半,这段经历无疑是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在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上,我不仅见证了新疆的自然风光之美,更深刻体会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和援疆工作的深远意义。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始终心系新疆,心系喀什,努力担当沪喀消化使者,架起沪喀消化交往交流的桥梁,继续为喀什二院消化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王吉林深情地说道。
(来源:上海援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