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大江东|从旧里弄改造到建设者之家,上海探索可持续城市更新之路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田泓
2024年10月28日16:5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这五年”系列观察⑪

“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五年来,在人民城市建设中,上海坚持把让人民宜居安居作为重中之重,聚焦城市更新和“两旧一村”改造,啃硬骨头、打攻坚战,着力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群众生活居住空间。

再启10年“两旧一村”攻坚战

10月18日上午9时,徐汇区东安一、二村片区旧城区改建项目举行集中搬迁仪式。几十辆搬场车依次发车,满载着居民们的喜悦和希望,驶向崭新明亮的新家园。

东安一、二村位于枫林街道,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首批直辖市市直机关宿舍与工人同住合居的住宅小区。几十年后,这片居民区面临居住空间狭窄、房屋老化严重、厨卫设施简陋、安全隐患突出等重重问题,居民盼望旧改呼声强烈。

东安一、二村旧改集中搬迁。受访单位供图

2024年3月,东安一、二村片区旧改工作正式启动。这个上海历史上单地块一次性征收体量最大的项目,涉及5个居委会、117幢居民楼、283个单元、6057证住户,承载着1.5万名居民的“新居梦”。10月14日,旧改项目启动签约,仅5天就以99.95%的高比例生效。

“旧改为民,就是要想明白通过旧改帮助居民实现什么。东安旧改不仅要让地块居民生活得到改善,而且要让整个枫林辖区居民感受到城市焕新的活力。” 东安一、二村旧改项目专班负责人说。

党建引领,这个旧改项目成立了1个临时党委、4个片区临时党支部,组建5大工作组,搭建55个工作专班,近500名干部下沉到旧改一线。组织召开244场圆桌会议,详细解答征收流程、安置房源等共性问题,完成944证调解委托。多渠道筹措4500套安置房源,帮助居民选到中意的新居。

旧改工作本质是群众工作。一些群众骨干主动对犹豫观望的左邻右舍“劝一劝、帮一帮”,促使楼栋百分百签约。吉阿姨和老伴住在东安二村20多平方米的房子几十年,房屋老化漏水,厨房和卫生间上方都用塑料布搭了层“帐篷”,物业多次维修也无法根治问题。每逢下雨天,在厨房做饭、在卫生间洗澡,都要打着雨伞,一不小心,墙壁斑驳的白色粉末就顺着雨水掉落下来。作为长期的热心志愿者,吉阿姨在居民中有着较强的号召力,她倡议发起了“小喇叭”宣讲团,成员包括党员、楼组长和热心居民,帮助推动征迁工作。不久后,吉阿姨也将搬入商品房,迎来更好的新生活。

东安一、二村片区旧改项目是上海30年旧改不辍的典型案例之一。2022年7月26日,上海历史性地完成了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为这项持续30年的民心工程、民生实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成片旧改完成以后,上海提出再提速、再加力,接续推进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不成套老旧住房以及城中村的改造。从2023年起,“上海打算用10年时间、两届政府的时间,来推动‘两旧一村’改造任务的完成。”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说。

满足多样化多元化住房需求

“老上海”吉阿姨即将乔迁新居,来自河北邯郸的张颂蔚也在上海找到了自己的家。

2023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了解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情况。在上海从事保安工作的张颂蔚,是总书记到访的118室的3名室友之一。

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解决好人民群众尤其是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问题,这是关系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的大事。近年来,上海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建设力度,举全市之力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建设和供应,每年都在跑出“加速度”。

华润有巢公寓社区马桥AI店举办巢物置换市集。受访单位供图

“租得到”——针对环卫、快递、建筑等一线工作者租房“远、贵、难”的痛点,上海在配套成熟、交通便利、产业集中、人口聚集以及有长期建设任务的区域,布点建设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去年筹集了1.1万张床位,今年计划筹措供应床位3万张以上。

“租得起”——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以四人一间、带有独立卫浴设施的宿舍为主,床位月租金控制在500-1000元之间。

“租得好”——在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因地制宜配置共享区域和公共设施,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彰显城市温度。

“总书记说,我们是上海的建设者,上海也要关心我们。我听了非常激动,更有干劲。”张颂蔚说,如今,社区越来越有家的温馨氛围,自己还成为闵行区马桥镇“新家”宣讲团的一名宣讲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工作。

张颂蔚所在的“新家”华润有巢马桥AI店,其实是一个“全品类”租赁社区,总房源数达到2483套。华润有巢上海区域运营负责人叶芊说,除了面向一线务工人员的“一张床”,还有面向刚步入社会的新市民、青年人的“一间房”“一套房”。在有巢社区,还居住着来自周边航天、船舶、电气等制造业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青年人才。今年,社区又迎来了近百名应届大学毕业生。

把应届高校毕业生群体纳入保障范围,是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今年启动的新探索。过去,上海保租房申请条件之一是要有稳定就业。针对大学生的新需求,上海优化调整相关政策,服务好应届毕业生,让他们安心走向工作岗位。毕业6个月内暂时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凭毕业证就可以申请租金可负担、长期稳定的保租房。

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十四五”期间已累计建设筹措保租房37.6万套(间),完成“十四五”规划新增总量的80%,在全国一线城市名列前茅;加上“十四五”之前筹措供应的房源,已经累计建设筹措约51.3万套(间)、供应31.9万套(间),  分别为“十四五”期末规划总量的86%和80%。

探索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更新,是全世界超大城市的共同难题。上海积极探索统筹处理好城市更新与城市文脉保护传承的关系,在保留城市历史风貌的同时满足现代使用需求,做到传承保护与功能塑造相得益彰。

位于青浦区的蟠龙古镇拥有1400年历史,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古镇逐渐变成了小工厂、小作坊与居民住宅混杂的环境“脏、乱、差”区域。

蟠龙天地游人如织。王初摄

2014年,西虹桥开发公司启动蟠龙天地的改造工程,将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开发与国际化中央商务区的建设相结合,既保留江南文化的独特韵味,又赋予其现代化功能。如今的蟠龙天地,成功构建了一个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综合体,项目占地总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包括23万平方米的蟠龙公园绿地,5万平方米的水乡商业街,以及25万平方米的蟠龙国际社区,成为上海西部的一座“江南会客厅”,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还通过生态修复和现代化建设,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海自10年前启动城中村改造试点以来,一直将其视为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的重要内容。2020年9月,上海市住建委、市房管局等部门联合发布通知,进一步完善改造政策,推动城中村改造进入加速阶段。根据规划,到2026年底,上海将全面启动66个整体改造项目,全面完成整治提升工作,力争在2027年基本完成所有城中村项目的征收动迁工作。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批准7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受益村居民达4万户,释放建设用地5.2万亩。

“找到群众接受意愿、市场参与动力、财政承受程度的平衡点,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格局。”秉持这一思路,上海实现了城市更新的“两个创新”。

一是模式创新,打造了蕃瓜弄不成套职工住宅改造和瑞康里不成套里弄改造等可复制、可推广的更新项目。如瑞康里项目探索了自愿申请腾退、异地实物安置、原地回购或者原地回租四种组合安置方式,实现了居民按需选择、项目降本增效。

二是政策创新,出台了城市更新实施意见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探索建立了“三师”负责制,即通过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责任评估师联动,破解城市更新中存在的规划统筹不足、设计品质不高、标准规范不适配等问题。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从规划到建设,从新城区发展到老城区改造,上海正在蹚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更新之路,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宜居安居。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