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杨浦:“一线工作法”汇聚城市基层治理“硬核”力量
“太好了,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家里漏水了!”家住上海杨浦区四平路街道锦西路30弄的居民们喜笑颜开。
锦西路30弄竣工于1984年,属售后公房小区。40年过去,小区内的基础设施和房屋框架结构已无法与现在的商品房小区同日而语。恶劣天气,成了老旧小区面临的最大挑战。
今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以强台风级登陆上海浦东临港新城沿海,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紧接着,第14号台风“普拉桑”再次登陆,给上海带来了强对流天气。
提到那两天的经历,居民说,家中几乎变成了“水帘洞”。也有居民提出,为何瓦片掉落后,屋顶会出现如此严重的漏水情况?
民生安全无小事,四平路街道和所属居民区出动应急抢险队伍,通过升降机高空作业的方式,对居民屋顶脱落的瓦片及时进行了清理。同时,居委干部们对小区内需要特殊照顾的人群进行了转移安置,并协调街道服务办为居民们送来了盒饭。
“主要是因为台风带来的暴雨天气,加上老旧小区原有屋顶结构较为单薄。”高兰敏介绍,之前小区内8栋楼的屋顶底下均是挂瓦条,挂瓦条上直接挂陶土瓦。瓦片被吹掉了,相当于屋顶开了“天窗”,自然就没有什么防水能力。
一边是老百姓屋顶开天窗的急难愁盼,一边是预算申请、方案编制、立项审批等程序性要求,该怎么办?
为此,四平路街道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在寻求区房管局、区财政局等部门业务指导并达成一致意见后,快速决策,按照《街道小型工程管理办法》中的应急维修流程启动立项程序。
同时,为保障应急维修工程满足质量标准高、推进速度快的要求,街道工作人员化身工地管理员,在周末期间紧急召集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概算评审单位、施工监理单位等工程参建方,对施工方案进行了多次开会探讨。
“大到屋面的整体结构、瓦片的材质、防水卷材的厚度等基本工艺,小到平屋面要不要加排水、老虎窗要不要做散水、天沟防水做几层等细节问题,我们都逐一对照规范要求和屋面现状予以商讨确认,并最终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和费用标准,确保施工高质、高效推进。”四平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除街道和居民区的快速响应、高效处置外,居民也在此次修缮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人自发从阁楼来到屋顶帮助工作人员一起排水,有人在微信群内承担起了解释说明的工作。”居民李女士说道。
在节假日不停歇的高效施工后,8栋楼的修缮工作正式完工。
如今,锦西路30弄小区屋顶的瓦片结实、崭新,面对恶劣天气,不会再有“水帘洞”窘境。“我太高兴了,以后刮风下雨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谢谢领导和街道对我们小区的关注,为我们解决了心头一件大难事。”一位居民激动地说。
10月21日,杨浦区委书记薛侃带头开展“人民城市五周年‘四百’走访到一线”暨“一线工作法”集中行动,把办公现场搬到了锦西路30弄小区。实地察看了小区部分台风受损屋顶抢修情况,并与社区居民亲切交流,听取大家对美丽家园建设、社区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薛侃指出,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群众关切的“关键小事”办成执政为民的“暖心实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经过近20年的摸索实践,杨浦区委推出的“一线工作法”已经成为区域基层党建和群众工作的特色品牌。在杨浦,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成果的取得,从来不是某个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多个部门的“凝聚一心”。特事特办、专事专办的工作机制,也让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城市理念变得更有温度。
人民城市新实践,创新发展再出发。未来,杨浦将持续聚焦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专事专办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继续书写温暖幸福的杨浦“民生答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