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文化| 体育

同档期综合口碑第一 《只此青绿》票房口碑双收

2024年10月17日18:23 | 来源:解放网
小字号

同档期综合口碑第一,吸引观众二刷最多

《只此青绿》为何票房口碑双收

歌舞题材原本属于小众,但近来电影《只此青绿》的表现令人意外。截至10月16日21时,电影《只此青绿》票房达4321.4万元,AI预测总票房将超过5000万元,密钥延期至10月31日。作为国庆档电影,该片不仅同档期综合口碑第一,票房持续逆势上扬,也是观众二刷最多的电影。11月7日至10日,舞剧《只此青绿》将趁着电影热映东风,再度亮相上海北外滩友邦大剧院。

票房、口碑双收的《只此青绿》做对了什么?

被模仿最多的舞剧

电影《只此青绿》改编自同名舞蹈诗剧,创作源点为典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千里江山图》,由舞剧原班人马打造,舞坛“双子星”周莉亚、韩真执导,张翰、孟庆旸、谢素豪领衔主演。影片故事围绕一位现代文物研究员在《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之际,潜心钻研并跨越近千年时空走入画师希孟内心,目睹其呕心沥血、忘我创作,与无数劳动者携手创作出传世画卷的历程。影片豆瓣评分8分,被观众称赞“中式美学天花板”,也获得专业人士好评。

尽管舞台作品搬上电影近年来屡见不鲜,但《只此青绿》堪称场次最多、被模仿最多的舞剧,在群众性舞台会演中出现频率也最高。高发髻、蓝绿舞衣、青绿腰等鲜明标识令业余舞者深受吸引。在上海浦东群众文化艺术馆举办的第六届少儿国际舞蹈盛荟上,记者还曾看到一群小选手带来《只此青绿》片段,平均年龄只有12岁。

2021年,《只此青绿》首次全国巡演时一票难求。以上海为例,《只此青绿》2021年9月在上海大剧院首演结束,原定3场演出立刻加为4场,并商洽2022年档期。2023年、2024年都在上海演出多场。作品还曾荣获文华大奖、中国演出行业协会2022年度中国演出市场票房榜综合类第一、舞剧类第一等诸多奖项。

在IP开发方面,《只此青绿》同样走在前列。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推出过《只此青绿》数字藏品纪念票,在北京、天津、杭州开辟“只此青绿”主题生活店,延续“青绿”之美的《只此青绿》交响音乐会发布会11月将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这些都助推“青绿”进一步出圈,扩大受众群。

在电影版中,摄影机打破舞台第四面墙,在对舞蹈诗剧充分还原的基础上,完成光影艺术升级,以先进的声光技术打造视听盛宴,也带动更多观众去剧场观看。11月7日至10日,《只此青绿》将再度亮相上海北外滩友邦大剧院。上海站相关负责人表示,“这轮演出紧接在电影《只此青绿》公映之后,电影热映有望推动演出票房更上一层楼。”

“留白”延伸解读空间

《只此青绿》舞剧版本在创作准备阶段,总编导韩真、周莉亚就与故宫工作人员近距离接触,对“他们拍摄《千里江山图》时,关掉灯,整幅画泛着宝石般的光芒”印象深刻。那些触动她们的幕后见闻是舞剧里无法展现的细节,如今在电影《只此青绿》中复现。

今年国庆档期间,《只此青绿》引起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影评人的讨论,不少人觉得,这是一部不可错过的视觉艺术大片。在学会公众号“上海影评学会画外音”日前推出的国庆档新片评分榜里,《只此青绿》是评论最多的作品,并且获得平均分9分的高分。影评人姚绍群给出了满分的评价,他曾在剧场欣赏过舞剧版,在大银幕上再次欣赏电影版时,仍被深深震撼,“与剧场版相比,影片中的中国元素得以进一步地具象化和放大。”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齐青认为,电影《只此青绿》准确传达了原剧的神韵,且赋予了其影像的特质。特写使舞台无法突出的细节得以呈现,实景背景增加了场景的变化,也拓展了叙事和表意空间。

上海电影集团高级编辑、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韩晶表示,“舞剧本身就很‘电影’,编导很擅长在舞台上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也就是在同一个空间展现不同时态的人物。”在她看来,舞剧电影全片没有台词,这恰似电影所表现的绘画,也是一种“留白”,可以引起观者丰富的联想和遐思。

《只此青绿》票房成功后,是否意味着舞台作品改编为电影的时代来了?韩晶认为,不是所有的舞台剧都适合拍成电影,毕竟艺术电影不同于商业类型片。齐青也认为,类似《只此青绿》的舞台改编电影爆款很难再出现。“跨媒介改编本就很难,从影史上来看,除了文学以外,其他艺术门类改编电影很少有成功者,电影的核心还是要回到视听语言上。”他认为,相比拍摄新电影,不妨围绕一个IP做好市场运作,开发多元周边衍生产品,充分挖掘电影价值。(记者 钟菡 诸葛漪)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