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知了飞进阿佤山,普陀“艺助行”谱写非遗助残新篇章
金秋十月,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迎来了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新米节”。欢歌庆丰年,阿佤山里也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近日,来自上海市普陀区的“艺助行”公益组织携手中国东方航空共同发起了一场非遗助残温暖行动,旨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学习与传承,为当地残疾人群体提供一个集技能培训、设计创新、作品展示、销售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竹知了制作现场(右一为程丽)
“这里的每个人都充满了生命力,尽管他们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但他们那股不屈不挠的精神令人动容。”非遗竹丝编传承人、“艺助行”非遗助残公益项目发起人程丽介绍,此次非遗助残义卖活动不仅可以助力提升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增加其居家就业增收渠道,同时还将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团结互融。“我被他们的质朴、能歌善舞和乐观开朗所感染。在这里,你能感受到温度,关怀,以及持续不断的学习与进步。”程丽说。
此次非遗助残义卖行动将从10月1日持续至10月6日,分别在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游区、班鸽村风景区、葫芦小镇等地举行。残疾人士们精心制作了以“化茧成蝶”“知足常乐”为主题的竹知了与竹编蝴蝶等工艺品,不仅为他们带来收入,也展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对生命力量的赞歌。
竹编蝴蝶工艺品
“我们希望每一件作品都能讲述一个故事,每一份善举都能成为对他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的认可和支持。”一位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告诉记者。
竹丝编织技艺起源于四川。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崇州府人张国正在四川民间竹编的基础上发明了具有观赏性的有胎竹编,传承至今已有六代。2018年,竹丝编入选第五批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普陀区非遗项目竹丝编传承人,程丽不仅致力于竹丝画的创作和竹丝扣瓷技艺的传承,向海外友人推广和发扬中国的竹编技艺,更是不遗余力地帮助更多有劳动能力的残障人士走出家门。她所成立的“艺助行”公益组织被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指定为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从竹编茶具到酒具等文化创意产品,残疾人士们在程丽的带领下,学习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手工艺品,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为自己的人生搏出一片精彩。此次温暖行动,不仅是一场非遗文化与助残事业的完美融合,更是对“弱有所扶”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诠释。通过实际行动,为沧源佤族自治县的残疾人群体带来了希望与光明,让“化茧成蝶”“知足常乐”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来源:上海普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