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雪域礼赞 非遗拉孜“堆谐”艺术亮相申城

2024年09月27日13:10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上海9月27日电 9月26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讴歌对口援藏30周年的“申”情大爱,弘扬钟扬“种子精神”,由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拉孜县人民政府、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拉孜小组联合主办的“礼赞|雅江情滨江意·沪藏文化交流”专场演出在相辉堂北堂举行。同时,依托上海(复旦大学)合作发展研究中心,沪藏两地专家学者将以“对口支援促进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主题,展开理论研讨。

这是时隔一年,国家级非遗拉孜堆谐的传承人们再次组团走进上海。

2023年,在杨浦滨江,悠扬的扎念琴声、时快时慢的“踢踏”舞声、男女混合的传统藏族曲调和现场观众的欢笑声、鼓掌声不时传出,市民足不出“沪”“遇见”拉孜。今年金秋时节,拉孜县艺术团将携手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日喀则市民族艺术团、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西藏大学经管学院、杨浦区文化馆,在沪上共同演绎民族特色文化盛宴。

上海援藏干部、拉孜县委常委、副县长李贇峰是这场演出的总策划。此外,他也是男女声四重唱《珠峰情滨江意》的作词人。今年,演出还呈现他创作的一首新歌《援藏礼赞》。

拉孜县艺术团“90后”演员格桑卓玛,头戴华丽的巴珠,身穿明艳的邦典,唱着轻快欢乐的藏歌,和团队一起献上开场舞《袖舞踏乡》。

男声二重唱《回到拉萨》、舞蹈《羌塘魂》、女声独唱《宁都啦》、男声三重唱《人民之城》、舞蹈《潇洒的牧人》、男女声二重唱《在那东山顶上》……沪藏两地文艺工作者同心聚力,整台演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其中,堆谐《飞弦踏春》《妙音踏舞》均是获奖无数、名声在外。西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拉孜县艺术团团长扎西旺拉既是整场演出的总导演也是这两个优质节目的编导。

《飞弦踏春》在保留堆谐原有素材的同时,对音乐和舞蹈表现方式进行创新,使堆谐从随性的个人舞蹈变为供大众欣赏的舞台艺术。而《妙音踏舞》则是一部结合现代舞蹈步伐新创作的作品,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充满了时代的活力与朝气。

“‘非遗’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有所作为。只有有了创新和创造,文化才会有发展,才会永远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扎西旺拉说。

“从《袖舞踏乡》到《援藏礼赞》,演出共12个节目,这不仅是一次展示拉孜堆谐文化的文艺汇演,更是一次表达拉孜人民对上海历届援藏无私奉献的诚挚感谢。”拉孜县艺术团副团长达瓦格桑说,“文化走亲,越走越亲,希望这场跨越五千多公里的文化交流,盛放出美丽的友谊之花,为沪藏两地文化交流打开新视角。”

近年来,沪藏文化互鉴持续铸就璀璨华章。在越来越密切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两地人民走得越来越近、越来越亲。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组长、市政府驻西藏办事处主任彭一浩表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第四次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聚焦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以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做好新时代对口援藏工作,助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上海援藏干部人才要按照党中央部署和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把沪藏一家亲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项目上,进一步擦亮上海援藏工作“雅布”党建工作品牌,进一步推动援藏工作在30年的积累沉淀中更好创新发展。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发挥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在援藏项目安排中更加重视沪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和文化浸润,按照“多样化、多层次、多领域、常态化”的要求广泛开展人文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五个认同”,铸牢民族团结之根、和睦之魂,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引领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拉孜堆谐,是拉孜县的一张文化名片。这种具有700多年历史的传统舞蹈,能够根植于民间,融于生活,依靠的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拉孜县将这种优秀传统文化表演艺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拉孜,通过老一辈艺人的口传心授,年轻一代不断学习和传承堆谐的舞蹈动作、音乐旋律和演唱技巧。但作为国家级非遗,它在大市场、大平台的知名度还不够响,其传承发展依然有许多不利因素。

在上海援藏支持下,当地政府提出多项政策鼓励年轻人加入,利用农闲时学习和排练堆谐曲目,推动堆谐传承。格桑卓玛就是其中之一,她是拉孜堆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拉巴最小的女儿,皮吉家族的第五代传承人。

“几乎每年都会来上海,每次来上海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很开心有机会能走进复旦这所梦中的大学。”格桑卓玛说,“起初,对上海的印象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亲身体验多次后才发现,这座城市远比想象的更有魅力。”她将每一次参加的各种培训和学习,视作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技能的机会,“这是我的新收获。”

“上海对我们的支持太大了,2022年,拉孜堆谐歌曲录音棚已投入使用。2023年,借助进上海表演的东风,我们的装备进行了‘适应性’的更新:年轻演员的舞鞋换了新的,身上的衣服面料加入了纤维,轻便许多,过去由山羊皮制作,出门演出热胀冷缩后变形变声,现在用了蛇皮,能保证原汁原味地呈现。”而作为多次走出深山的传承人,扎西旺拉的眼光又从来不局限在雪域高原。上海,便是他心中最温暖的远方。

拉孜县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是拉孜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入藏以来,分管县文旅工作的李贇峰打造出“四位一体”的宣传推广模型,实现了多个“零的突破”:一是举行系列专场演出。连续两年分别以“遇见”和“礼赞”为主题,在沪举办“雅江情滨江意·沪藏文化交流”系列专场演出。

二是本土“造血”宣传。开先河成立了日喀则市美术书法摄影家协会拉孜工作站(创作基地),并先后举办了首届县级大型摄影与首届书法比赛。

三是开展文化理论研究。通过构建文化研究与高校合作新模式,聘请西藏大学有关专家撰写拉孜堆谐文化理论文章、编纂出版文化理论研究专著,为弘扬拉孜堆谐文化研究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四是编制文旅发展规划。通过整合各方资源,编制了拉孜县首部全域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夯实了拉孜“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拉孜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次仁扎西表示,在上海援藏资金、资源、理念的助力下,拉孜县将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相结合,让一个个非遗项目“活”起来,更“火”起来,让文化大县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助推力。

前不久,拉孜藏刀在上海“火”了一把。第35届上海旅游节上海礼物设计大赛新品发布会上,拉孜藏刀惊艳亮相。

作为“西藏老字号”,拉孜藏刀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要经过冶炼、模具翻铸、敲抠打形、刻花镶嵌等几十道工序手工打造。刀刃以精钢反复锻制,极为锋利;刀把以牛角或硬木为主制作;刀鞘多錾刻精美纹饰、镶嵌名贵珠宝,华丽异常。

去年,在上海援藏的支持下,“拉孜藏刀锻制技艺”数字藏品在Chinajoy发布,这是“数字援藏”的一次全新探索。

拉孜堆谐这张靓丽名片,如何进一步发展?

次仁扎西建议:“首先,教育普及。在学校教育中编写堆谐教材,将堆谐纳入学校的音乐课程体系,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对堆谐的兴趣和表演能力,确保堆谐艺术在青少年群体中有更广泛的传承基础。其次, 交流与合作。积极寻求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机会,将拉孜堆谐推向国际舞台。与国内外艺术机构、舞蹈学校等建立合作关系,让世界更多地了解拉孜堆谐这一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再品牌打造。通过举办堆谐艺术节等大型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和学者参与,提升拉孜堆谐的品牌影响力,同时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制作高质量的堆谐纪录片、音乐专辑等,进行全方位的品牌推广。”

“结合吉角村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建设,实施‘数智堆谐’试点,主要是对堆谐舞蹈的基本动作进行数字转化并取得成功。”李贇峰表示,未来将准备对拉孜堆谐经典曲目《飞弦踏春》进行整体AI转化,形成数字文化产品,并整合已入驻吉角村的美团、得物、B站等平台适时进行网上点播,让游客足不出户欣赏西藏优秀传统文化节目,也可为拉孜文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韩庆、荆通)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