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大江东|创新创业,梦想之花绽放张江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谢卫群 王力桐
2024年07月30日17:2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浦东张江,博霞路22号,光本位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熊胤江、程唐盛正在忙碌工作。“最近公司业务有了明显进展,投资人、潜在客户来得比较多。”熊胤江说。

他们两人都是海归,2021年、2022年先后回国,共同创办了光本位科技,当时都是二十五六岁的年纪。熊胤江担任董事长,程唐盛担纲研发和CEO。

他们选择张江,开启了自己的梦想之旅。梦想有点大胆,希望在光计算芯片领域有所突破。仅仅两年多,这样的梦想就开始“生花”:公司从开始的2个人,发展到了50个人,研发的存算一体光计算芯片获得用户认可。更可喜的是,公司完成了首颗算力密度和算力精度均达到商用标准的光计算芯片流片。这颗芯片的算力密度,超过了先进制程的电芯片。

作为上海的科创名片,张江已经走过32年。但是,类似光本位科技这样的公司还在生长,还有更多的年轻人不断来到这里,谋划新的创新创业。青春与活力,依然是张江的符号和鲜明特征。

“这里的创新创业浓度越来越高”

张江吸引年轻创业者的,正是其日益成熟的创新创业环境,“这里的创新浓度越来越高了。”

张江的确是今非昔比。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张江现有企业2.48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930家,专精特新企业106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7家。还有外资研发机构181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0家。目前,张江从业人员近50万,其中硕士、博士约10万人。张江,已经成为国内创新创业企业与人员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高新技术产业在张江特色显著。比如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优势日益凸显。在熊胤江看来,张江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最高的区域,产业的所有链条在此都有布局,包括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等,“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配套,在这里很快都能找到。”

张江新地标双子塔。

对年轻人更大的激励在于,张江有太多成功的案例。

芯原股份创始人戴伟民就是其中之一。芯原成立于2001年,是第一批落户张江的芯片设计公司。回顾创业历程,最难忘的是创业之初,当时国内半导体发展起步不久,戴伟民带领30余名同事攻关一年,研发出了国内第一套180纳米的标准单元库,此后数年间又设计了超过50套标准单元库,助力国内半导体产业奠定发展基石。目前,芯原在海内外有7个设计研发中心,拥有1800多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近九成,员工平均年龄仅三十出头。

集成电路是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其“大本营”就在张江。张江现有集成电路企业800余家,从业人员8万,2023年营收达1893亿元,比上年增长7%。今年1至5月,张江集成电路产业营收753亿元,同比增长20%。张江集成电路上市企业累计达25家,在科创板有22家。张江依托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完整的优势,以设计业为引领、制造业为基础,不断攻克产业链“卡脖子”技术难关,打造综合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张江,以紫光展锐为代表的龙头芯片设计企业,持续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展锐6纳米产品持续迭代,并实现全球量产,对EDA等企业起到显著的拉动作用;从终端应用来看,紫光展锐已为全球各地数以亿计的人们提供智能服务。

制度创新让“不可想象”变为现实

张江的青春与活力,除了技术和产业本身,还体现在制度、体系、方法的不断创新上,提升了创新策源能力和包容性。

张江的另一个强项——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同样也在持续攀升。这里是国内生物医药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实力最强、创新成果最突出的区域,一系列制度创新举措不断推出。

全球首创、中国首发的新药——多格列艾汀片(华堂宁)正是在制度创新的推动下诞生的。2011年,张江率先提出并先行先试,开辟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改变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的“捆绑式”管理体制。华领制药成为第一批“吃螃蟹者”。因为这一改革,华堂宁的成功与上市提前了几年时间。华领医药创始人陈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0到1 ”,这是科学家埋头实验室可以攻关的事;“从1到10”,除了科研团队和企业家团队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产业生态和制度环境的支持。

晶泰科技也是张江产业生态与制度创新的受益者。全球首款获FDA批准上市的新冠小分子口服药PAXLOVID的研发过程中,晶泰科技的团队与国际同行联手,仅用6周时间就确认了药物优势晶型,显著缩短研发周期,加速药物上市。在前不久闭幕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晶泰科技的AI机器人工作站集群展示了“机器人+医药”的强大动能。这个工作站集群在智能调度系统的指挥下,能有序推进研发实验,包括投料、反应、产物稀释、过滤、液质分析等。

和黄医药,则享受了一系列新药出海新政的支持。2018年以来的6年间,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下,和黄医药自主研发的3项1类新药的4个适应症已在中国获批,包括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呋喹替尼、用于治疗非胰腺和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索凡替尼,以及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赛沃替尼。

位于张江的上海科技大学俯瞰。

10年前,国产创新药出海,被认为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2016年,呋喹替尼就获得了美国FDA批准,开创了中国创新药进入国际肠癌领域开展临床试验的第一纪录。2023年11月,呋喹替尼在美国开出首张治疗直肠癌处方,自此,上海原创新药在海外拿到了第一张处方。

2023年1月,和黄医药与日本武田制药达成呋喹替尼在中国以外地区开发及商业化的许可协议,首付款4亿美元,总额高达11.3亿美元,刷新了中国小分子新药许可协议纪录。2024年第一季度,呋喹替尼实现海外销售额约5000万美元。“对创新药的真正检验在国际市场,中国药企就是要接受这样的挑战。”和黄医药相关负责人说。

2023年,张江生物医药营收达1630亿元,比上年增长23%。今年1至5月,生物医药营收660亿元,同比增长11%。2024年,上海获批了3个I类新药,张江就占了2个;张江累计获批的20个1类新药,其中10个已在上海生产。另外,张江获批的创新医疗器械累计达到23个。

科创环境和产业生态“沃土如膏”

吸引创新创业者来到张江的,还有这里的科创营商环境和产业培育生态。

今年7月5日,浦东“模力社区”正式启用,意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形成大模型创新生态和集聚高地。“模力社区”以张江科学之门为核心,将建设算力、语料、算法调用等功能支撑平台,推动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行业应用落地,打造全球领先的垂直大模型生态集聚区。光本位科技也成为第一批进入该社区的企业,“迎来了新的职场”。

相对来说,人工智能在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中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张江是全国首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也是国内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最完善的区域之一,集聚了6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从业人员达3.2万人。2023年,张江人工智能产业营收776亿元,比上年增长8%。今年1至5月的营收为293亿元,同比持平。聚焦大模型、算力、算法和数据,张江初步形成了人工智能全产业链体系。

“沃土如膏”,张江这方热土,让创新创业生机勃勃。

目前,张江有各类创新载体158家,在孵企业近3000家,是上海全市集聚度最高的区域。全市首批7家高质量孵化器,有5家来自张江,包括ATLATL飞镖创新研发中心、莘泽“智星港”、中科创星、PNP璞跃上海、XNode创极无限。另有罗氏、强生等53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

应用场景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重要牵引力。浦东深入实施产业数字化跃升(GID)计划,目标到2025年,培育30家GID链主,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实现数字化转型,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应用土壤。

为吸引更多人才,张江构建了人才落户政策体系,新增人才落户2万余人,惠及企业2200余家,在高端人才加速集聚的同时,青年人才的占比也超过80%。

张江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概念图。

上海科技大学2023届毕业生苏睿,放弃保研资格选择创业,成为贻如生物的CEO。读大学时,经常有投资人、科创公司创始人等受邀到上科大科创产业早期孵化器的片区交流,接受了这种浸润式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苏睿,勇于走向市场,把灵感变为现实。据悉,贻如生物的皮革放大量产工厂已选址常州,规划皮革制造年产能约1000万平方米,第一批量产产品有望今年面市。

产学研金深度融合,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之举。推动产学研结合,企业与高校、研究所深入交流、共享数据,张江科学城提供了优异的平台。上海科技大学科技发展处处长王绛说:“我们想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科学思维,还有整体的创新思维,是他们跨学科的驾驭能力。”

打造创新创业高地,张江,梦想之花缤纷绽放。

(本文图片由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提供)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