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微纪录片《志在上海》 | 缔造未来的事业
刚刚过去的5月29日,是国家名誉主席,新中国缔造者之一的宋庆龄先生逝世43周年纪念日。6月1日正好又是“六一国际儿童节”,《志在上海——缔造未来的事业》这期节目,既是对宋庆龄先生的纪念与缅怀,更是对今天少年宫所象征的缔造未来的事业,有一份期待与憧憬。
根据《中国福利会志》的记载,1953年5月31日,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正式成立。这里是新中国第一家综合性、群众性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新中国的第一家少年宫,也是送给全国少年儿童最珍贵的礼物。上海人民广播电台1955年“六一”的报道说:“从1953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开幕以来,到1955年六一为止,有少年儿童60万人次以上来这里参加各种活动……”而宋庆龄先生领导的中国福利会所创办的新中国的“第一家”,还包括第一家妇幼保健院,第一家少年儿童艺术剧院,第一本《儿童时代》杂志等等。
宋庆龄与孩子们在一起
宋庆龄先生领导的“救救孩子”的工作,可以追溯到1938年她所创办的中国福利会的前身“保卫中国同盟”,从抗战爆发到新中国成立,战火中救助孤儿难童,始终是她的心之所系、重中之重。
心系人民,服务人民,让人民享有和平幸福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初心,也是宋庆龄为之奋斗的初心。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的年代,几乎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围绕我们党对于儿童工作的重要思想、决策和工作方向,宋庆龄都会发表多篇文章来阐释与指引。她指出:要有强健的民族,先从母性及儿童福利着手。她还说:“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
“儿童工作就是缔造未来的工作,这是一个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关系着人类命运的问题,儿童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让我们把这句话当做行动的口号吧!”
在少年宫建成五周年的题词中,宋庆龄先生也对少年儿童们提出了她的期望——儿童们在少年宫里不能只是享受幸福的童年,更要紧的是学习劳动的本领,学习为集体工作,为祖国做有益的事,准备为人民谋幸福。
作为新中国校外教育的开创者,70多年来,累计3000万上海的少年儿童在少年宫度过金色的童年。这里既是少年儿童在校外的游玩乐园,又是艺术熏陶与技能培养的殿堂。少年宫在培养少年儿童兴趣爱好,促进个性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提高艺术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是哺育少年儿童成长的“金色摇篮”。
从创办至今,以中福会少年宫为样板,上海各区县乃至全国各地都陆续创办少年宫普及校外教育。可以说,一代代的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们,他们都有童年时在少年宫的成长足迹。
展望未来,中福会少年宫郑允华主任这样说:“聚焦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对标国际一流,国内顶尖,我们也在推动少年宫新宫项目建设。目前,新宫项目列入《上海市妇女儿童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深化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我们的愿景目标是: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少年儿童交流圣殿,使之成为中国少年儿童的国际视野,世界少年儿童的中国看台。”……
做这一期节目,知道了少年宫的过去和未来,也知道,“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理念与实践,一直根植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想到这里,作为孩子的家长,我是感到很欣慰的。
(来源:方志上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