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大江东︱“上海工匠”张淑慧:为国之重器装上智慧的大脑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黄晓慧
2024年04月09日17:0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走进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电气仪控所总工程师张淑慧的办公室,目光顿时被两张占据了整面墙的图纸所吸引,图上成千上万的符号联结起一个密密麻麻的“神经网络”,宛若星盘。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站“国和一号”系统流程图,如果把核电站的主控制室比作大脑,那么这些仪表控制系统就好比大脑的神经系统,执行大脑的指令,调控保障整个核电站设施的安全运行。

20年来,为给国之重器“国和一号”装上一个智慧高效的大脑,张淑慧刻苦钻研核电仪控系统的自主化和智能化,日夜与设计图纸、工程文件相伴,攻克了诸多难题。在由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研发我国第三代核电站的征程中,她一直致力于核电仪控系统的自主化和智能化,积累了多个核电堆型的数字化仪控系统和先进控制室的设计经验,并成为多个国际研究机构和标准化组织的工作组专家。

“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国家核电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去年底,张淑慧的荣誉簿上再添一枚勋章——“上海工匠”。作为核工业系统唯一入选的“上海工匠”,张淑慧更感自豪的是这份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外国人能攻克的科技制高点,我们中国人一样也能做到!”

张淑慧在“国和一号”示范工程现场仪控间。杨妍妍摄

“做自己所爱,爱自己所做”

一头清爽的短发,一身灰蓝色的工装,厚重的镜片,谦逊的笑容,张淑慧给人的第一印象,像极了工厂里经验老到的师傅。“工匠精神,我理解是‘做自己所爱,爱自己所做’,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到最好。”从1996年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专业起,张淑慧就没离开核工程专业,20多年如一日“掘一口深井”。

1996年,清华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开始招收定向生。当时的张淑慧对核电一无所知,因为高中物理成绩较好,又觉得当工程师能练就解决问题的本领,于是报考了。凭借优异的成绩,她成为这个定向班招收的第一届学生。

大学毕业后,张淑慧来到了上海核工院,师从宁忠和攻读硕士研究生,真正进入核电工程领域。宁忠和交给张淑慧的第一个课题是给核电站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一个核电站有100多个工艺系统,成千上万个报警点,好的报警系统能够准确判断哪个工况该不该报警,区分报警的轻重缓急等级,守护核电站的安全运行。对于一位刚入门的新人,这个课题充满了挑战。“宁老师敢于把重任交给年轻人,悉心指导,鼓励年轻人放开手脚、大胆探索,对我后来从事科研和带学生,影响很深。”困难面前,张淑慧越战越勇,用一年半的时间将导则标准里的先进概念转化为一套工程上的智能化报警系统。

这份燃起来的信心延续到了2006年,“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即“国和一号”)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6个重大专项之一,上海核工院为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的技术主体和责任单位。从引进美国三代核电AP1000技术的合同谈判到我国自主开发“国和一号”先进核电型号,张淑慧参与了整个过程。“我们很清楚,先进的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科技自立自强。”张淑慧说,在自主研发初期,作为核电站神经中枢的数字化仪控系统仍长期依赖进口,数字化仪控平台没有技术转让,现有的仪控平台无法满足先进型号的技术要求。

“国和一号”机组设计寿命60年以上,安全水平相比二代核电机组提高了400倍;单台机组年发电量大约120亿千瓦时,可满足超过2200万居民的用电需求,每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超过900万吨。当时,外方专家经过大量分析计算,认为超过135万千瓦后,很多设备已经不是简单放大,甚至超出各国设备制造的极限,中方就算设计出来功率这么大的核电站,也根本造不出来。

在整个核电站里,数字化仪控系统对守护安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万一发生事故,仪控系统肩负着要先让反应堆安全停闭并冷却下来的重任。而“国和一号”有100多个工艺系统,信号点数接近8万点,闪烁的主控界面,犹如繁星点点的天幕,这就像神经系统一样,点数的增加给系统复杂性带来指数的增加,而核电厂对高安全性、高可靠性、运行友好的要求使得仪控系统的开发难上加难。张淑慧此时感觉“压力山大”。

“上海核工院成立5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核电技术,铸就国之重器——建设中国大陆第一座商用核电站、出口第一座核电站。前辈们传承下来自强不息、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精神,外方专家一致的‘不看好’,反倒让我们燃起了斗志,一定要用自己的仪控系统装备自己的核电站。”张淑慧说,中方技术团队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消化吸收外方技术的基础上,研发设计出自主的数字化仪控系统。

张淑慧组织开发团队设计了多层次防御、分区块协同的高度健壮性仪控系统,历时七年攻关、三年测试验证,解决近千个问题,保障首台套国产化仪控平台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高质量投运,节约采购成本上亿元。她提出并组织开发了全数字化的操纵员支持系统,不仅实现了上千万元直接经济效益,更为“国和一号”的运行安全保驾护航。

张淑慧(前排)参加巴基斯坦恰希玛C2模拟机盘台验收。资料图片

中国来的“Tough Lady”(女强人)

2011年3月11日,是张淑慧此生难忘的日子,日本福岛核电站因海啸引发事故,震惊全球。当天,张淑慧和她的同事从北京飞往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中国出口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站正进入后期工程阶段,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专家日以继夜接续推进项目建设。

“听巴方工作人员介绍,在伊斯兰堡经常拉闸限电,即使在使馆别墅区,每天也要停电4个小时,一些农村地区每天仅供电2-4个小时。我国援建的核电站,将为巴基斯坦群众带来安全、经济、大规模的能源供应,改善他们的生活,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我们深感这项工作已超越技术出口的意义。”张淑慧和同事们此行的重要任务是开展集成系统确认试验,这是核电站能够投入安全运行的关键卡点。为了这个试验,他们准备了近一年的时间。但到了现场,发现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

为了试验进度,张淑慧他们早上7点多就到电厂开始准备试验。试验完成后,回到驻地继续挑灯夜战,处理数据。“脑袋里每时每刻都要绷紧安全这根弦。”他们列出问题清单,要求电厂人员对应清单一个个问题“啃”。这股较真劲儿,令巴方工作人员深深折服。在中方团队高强度、紧张有序的推进下,几个月的试验工作顺利完成。张淑慧、宋霏等几位中国女专家离开伊斯兰堡前,收到了不少巴基斯坦工程师送的礼物和一个亲切的称号——“tough lady(女强人)”。“这次项目经历相当于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核电发展的中国力量。”张淑慧说。

另一次令她难忘的展示,是2018年的秦山核电站主控制室系统改造项目。这是我国第一次针对核电站主控制室开展改造,如何通过主控制室的整体改造提高主控制室的数字化水平和系统可靠性,实现核电站操纵员电厂监控无扰切换,同时又做到对核电站停闭时间的影响最小,是一项高难度的挑战。

张淑慧带领团队成员一如既往奋勇迎战,化解了一个个难题。他们首次提出“P-A-DV-IV模型”,出色完成了国内首个核电厂“换脑手术”。后来,这个项目以最高分获得世界质量界至高奖项之一的美国质量学会“国际团队卓越奖”金奖,美国质量学会主席称赞这是“首次在国际质量舞台上发出了中国核电高质量发展的好声音”。

张淑慧(中)在“国和一号”示范工程现场与同事们讨论技术问题。杨妍妍摄

“像暖阳一样温暖整个团队”

多年来,张淑慧带领的工作团队在上海核工院是出了名的“尖刀连”,先后获得上海核工院“巾帼优秀团队”、上海市“优秀青年突击队”、上海市“青年文明号”等称号;她所带领的“向日葵”质量管理小组,201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她像暖阳一样温暖着整个团队。”团队成员敬佩张淑慧,不仅因为她的工作能力和业绩,还有她对科研工作的一丝不苟,她待人处事的谦和诚恳。作为带头人,她记挂着每一位团队成员的特点,关心支持他们的成长,以“行动学习”的理念为每位成员创造机会,为年轻人加油鼓劲。

当初在引进美国西屋公司AP1000技术时,上海核工院就决定自主开发三个操纵员支持系统,重头开始做,最后拿出成品。电气仪控所这些一直参与引进项目的年轻人非常兴奋,心想总算要自主研发了。但当初始的热情过后,面对一个个无法意料的困难,在一次次无果的头脑风暴后,大家的意志开始消沉了下去。

张淑慧及时发现了大家情绪的波动,给大家发了一封主题为“大家又怎么了”的长信,不断鼓劲:“人生嘛,没有困难就不正常了!”“遇到困难只能提解决方法,影响士气的话不允许说,这算我们团队的No.1规则!”她还说:“永不放弃,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接着,她和各个系统的负责人探讨解决方案,和大家讨论最近遇到的困难和自己新的想法。她身上那股不轻言放弃的韧劲,感染和提振了整个团队的斗志。

团队成员职政是张淑慧的硕士研究生。他原本预备用4万字写完自己的硕士论文,心想这已超出毕业的要求。当他交出硕士论文时,张淑慧即将临盆。令职政没想到的是,张淑慧逐字逐句研究了他的论文,提出了很多问题和修改意见,建议他进一步试验,把课题做得更深入些。“这是国家重大项目的一个子课题,张老师的鞭策让我意识到仅满足毕业要求是远远不够的,科研无止境,只要还有疑问,就要深究下去。”最终,职政以近10万字出色地完成了一篇硕士毕业论文。

团队成员李涛说,张淑慧对工作上发现的问题“锱铢必较”。有一次,李涛编制的仪控系统设计方案,分别递给宁忠和、张淑慧后收到截然相反的改进意见。宁和张两人拿着设计方案,站在李涛的工位旁,当场就辩论起来。激烈的争辩后,谁也无法说服谁,李涛夹在中间无所适从、左右为难。

“两个人各有道理,宁老师更多地站在仪控系统内考虑,张老师则是从核电厂全局考虑。”李涛记得,宁忠和最后甩出一句话:“我让步,听职位高的!”转身就要离开。宁忠和当时是退休后返聘回所里的专家顾问,而张淑慧已任电气仪控所副总工。听到这话后,张淑慧拉住自己的恩师:“不是谁职务高谁说的就对,咱们接着讨论。”大家继续讨论争辩,直至形成最终方案。

“张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每个人都要把好自己这道关,不要把我这个环节应该解决的问题带到下一个环节去。”李涛有次撰写一份系统说明书时,把“操纵员”写成了“操作员”,张淑慧一眼扫过,从几万字的说明书中挑出了这个“错”。 “有些错会影响整个核电厂的质量和安全。核电无小事,严谨规范是刻在核电人骨子里的特质。”张淑慧说。

职业女性常被问及“如何兼顾平衡工作和家庭”,对此,张淑慧摇头笑着说:“我不是好榜样,平衡得并不好。”她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外出差,即便在上海,也是每天早出晚归,忙完工作回到家时,两个孩子已经熟睡。周末,她尽可能挤出时间陪伴孩子,还带动孩子学习了不少核电知识。“家人知道我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都理解和支持我。”张淑慧说。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