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七日谈|为社区生态农业推一把力
天气转暖,桃花盛开。不少上海老饕已经在憧憬初夏的第一口南汇水蜜桃了。不过,最近有媒体报道“再过5年可能吃不到南汇水蜜桃了”,让不少人心头一紧。
原来,因为目前南汇水蜜桃种植户平均年龄超过70岁,有从业者判断,再过5年,种植规模恐大幅度缩减。
南汇水蜜桃是上海第一个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农产品,色泽红润、香气宜人,价格不低,市场认可度又高,为何还面临种植青黄不接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年轻人参与农业的意愿不高,种植区面积分散、效率低,但如果扩大种植规模,现有的土地流转费用和农户种植收入之间还存在差距……
解放日报相关报道
近年来,上海大力发展设备农业、种源农业,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科技含量。2023年,上海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80.13%。但是,如何让农业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农户,如何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更多城市居民共享成果,依旧是一篇值得研究的课题。
上海近郊,土地租金、人力成本高,但上海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便捷高效的电商平台和物流系统,以及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有条件成为新农业模式的试验场。
用心经营好一片农地,深度融入周边三四十公里的社区,根据居民偏好选择种植的种类,收获后为消费者直供食物——近几年,一些农业创业者在上海近郊开启了这种小而美的农业经营模式。
这类模式在国外有一个专有名词:社区支持农业,不过,上海以及国内一些大城市的近郊,发展出了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社区生态农业。
和超市货架上“高冷”的绿色有机食物相比,这类社区生态农业主打一个“看得见、摸得着”。不少生态农场设立了“儿童农园”“科普农园”,吸引周边市民周末前来体验采摘、耕种等活动。在交流的过程中,消费者可以亲眼看到田地里都是羊粪、菇渣等有机肥料;蔬菜种植得比较稀疏所以通风效果更好;农作物旁搭配种植了薄荷和迷迭香等香料,起到了天然的驱避害虫作用;有时还会“偶遇”刺猬、黄鼠狼等在城市中很少见到的小动物……在实地体验中,种植者和消费者增强了彼此的信任感,农场也获得了稳定的顾客源。
但笔者也了解到,这类模式普及率不高,实现盈利并且良性运转的案例就更少。这与生产成本、营销推广、市场教育、流通配送等各方因素有关。一些经营者希望政府部门可以提供一些硬支持,为社区生态农业推一把力。例如,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生态农业项目,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完善相应的绿色有机认证体系等。
“温柔”对待土地,就会获得相应的自然馈赠。打造国际化大都市乡村振兴“实景图”的过程,就是在努力让生活其中的农民、城市居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