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微纪录片《志在上海》第三集已上线!

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制作推出的36集系列微纪录片《志在上海》,2024年3月8日起每周五晚黄金档登陆纪实人文频道。第一集《龙年 走在龙腾大道上》已播出。第二集《上海的“号码百货”》、第三集《“城市公园”变身“公园城市”》已分别在3月15日、22日播出。
该系列分为“知上海由来”“看城市更新”“建人民城市”“开创新之先”“为全国服务”“与世界牵手”六大版块,通过“寻访”+“微故事”的形式呈现上海城市风貌、城市文化和城市温度,用地方志“致敬”城市,采撷方志繁花、瞰见上海繁华,让更多人从志书中读懂上海、爱上上海。
城市公园 公园城市
清同治七年(1868年),公共租界建成上海第一座公园公共花园(今黄浦公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宝山县将原有几座相邻的小宅园改为城西公园,宣统三年(1911年),青浦县将曲水园改为公园,这是清朝地方政府所建的首批公园。宣统元年(1909年),顾家宅公园(今复兴公园)建成,为法租界第一座公园。1937年,上海大部分公园毁于战火。1949年,市区有公园14座,面积65.88万平方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49至1958年,上海出现园林绿化建设高潮。修复、改建被损坏公园,利用城市空荒隙地、垃圾堆场、游乐场地、墓园和部分庭园,新建、改建一批公园。1952年,跑马厅北半部改建为人民公园。1954年,原高尔夫球场扩建成西郊公园(今上海动物园)。利用低洼地、废弃的军事用地等兴建长风、杨浦、和平等综合性大型公园。1958年,公园增至50座,面积230万平方米。
许多公园的名字承载了上海市民记忆中的快乐。但我们真的了解它们吗?
20世纪50年代的人民公园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小船荡漾其中
“八五”期间(1991—1995年),1994年被市政府定为环境保护年、城市绿化年,中心城区重点建设3000平方米以上公共绿地。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上海市公园管理条例》。市园林局编制第一个指导全市园林绿化发展的《上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994—2010)》,实行城乡结合、建成区与市郊绿化协同发展模式,上海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从“见缝插绿”跨入“规划建绿”生态环境建设阶段。
1978—2010年,上海公共绿地总面积达1.48亿公顷,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949年的“一双鞋”(0.13平方米),1980年的“一张报”(0.44平方米),1998年的“一张床”(2.96平方米),2001年的“一间房”(5.5平方米),至2004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达到9.16平方米,2010年增至13平方米,绿地率36%,绿化覆盖率38%;城市公园154座(市属6座,区属148座),总面积1915公顷,其中星级公园94座,免费开放公园138座,53座老公园完成改造。
位于长宁路、万航渡路的中山公园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公园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公园建于1914年,占地21万平方米。初名兆丰公园,1928年改名为极司非而公园,又称梵皇渡公园,1944年改名中山公园至今。志书上记载:“园西部1株植于清同治五年的悬铃木,树高28米,冠幅31米,是上海最大的悬铃木......有1座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大理石亭廊,花藤满架,绿树掩映……它们是上海百年近代史的见证,不但目睹了中山公园的变迁,也目睹了上海的沧桑巨变、繁荣兴盛。
1938年的兆丰公园。背景中的高楼为西园公寓
20世纪50年代,中山公园大理石音乐亭
2022年9月,中山公园品质提升和融合开放工程完工
图片摄影 | 王溶江
自从2022年,中山公园“破墙计划”启动之后,这里就和门口的万航渡路无缝连接,并和周边同样对外开放的华东政法大学连成一片。从前藏在公园内部的景致,瞬间让路过的人都置身其中,真正应了那句 “欢迎来到我的花园”。除中山公园外,上海还有很多公园和市中心的单位附属绿地,也都已经陆续开门破墙,和周围的街道连点成片。把最美的景色送给每一个上海市民。
除对已有公园的改造之外,延中绿地、陆家嘴绿地等中心城区的公共绿地,以及众多的郊野公园,共同组成上海这座城市的“绿肺”。近几年,还有一个热词“口袋公园”也进入我们的视线。虽然它的面积很小,但却让市民收获到满满的幸福感。
2022年,上海新建公园138座,其中城市公园39座。全市城乡公园累计有670座。“新建改建60座口袋公园”首次被列入2022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年建成绿化景观面貌良好、基础配套设施完善、主题特色突出、服务功能多样的口袋公园69座,超额完成既定目标。
口袋公园不需要花哨的设计,功能上更为人性化和便民。从此,“私家花园”不再遥不可及,波光潋滟、镜湖草坪、绿树成荫……所及之处,皆是美景。
2025年,上海将要打造千园之城。让我们真正能够对远道而来的朋友,以及对自己说一声,“欢迎来到我的花园,欢迎回家。”
(来源:方志上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