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三甲医院服务下沉百姓家门口!宝山区逐步完善“4+4”网格化布局

2024年03月26日15:27 |
小字号

这个春天,叶阿婆在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淞医院)成功接受了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疼痛即刻缓解,仅两三天后就能下地走路。儿孙辈围绕在床前不时和她打趣,“等天气再暖和点,又能带你出去兜风了。”

2020年6月,中山—吴淞医联体在宝山区试点,逐步完善的“4+4”医联体网格化布局让区内220万居民享有市级均等化、同质化医疗。叶阿婆对“医联体”这个词并不熟悉,可她由衷竖起了大拇指:“这几年来看病,吴淞医院门口挂上了中山医院的牌子。医生的技术越来越好了,就是我们的福气。”

图片

一项项新技术在吴淞落地

走进骨科病房,老年化程度出乎意料:七八十岁的称得上“年轻”,其中甚至不乏百岁老人。

吴淞医院骨科(宝山区创伤医学中心)副主任何小文是叶阿婆的接诊医生。他还记得,最频繁的日子里,中山专家一周开设4次门诊,帮助本土团队的技术理念得到快速提升。好几次,中山医院的专家们穿着手术衣就来“救火”了。他们多跑一次,患者就少跑一次,现在从宝山转诊出去的患者也少了。

近日,103岁汤奶奶的成功救治又让骨科团队振奋。老人在浙江旅游时不慎摔倒,导致右大腿骨粉碎性骨折错位。因过于高龄,辗转多家医院都建议保守治疗、石膏固定。然而卧床期间,老人骨折部位疼痛难忍、无法翻身,更难以入睡。家人们想起多年前曾为汤奶奶做过手术的何小文医生。在小剂量、低比重的硬膜外联合麻醉与术后快速康复理念帮助下,这位老人在仅半小时的骨折复位微创钢板固定手术后,脸上又绽放了久违的笑容。

图片

自加入中山医院医联体以来,“董健教授骨科名医工作室”也落户宝山。作为中山医院骨科主任的董健“一肩挑”,同时担任吴淞医院骨科主任。据悉,董健领衔的中山团队,让一项项新技术在吴淞落地:首例通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彻底治疗髋关节绒毛结节性滑膜炎、首次切除极为罕见的骶骨节细胞神经瘤……“为老人看病,说服他们接受手术,时间早,止损便快。只有医生自己的信心足了,患者信任度才更高。”何小文说。

让优质医疗资源梯度下沉

图片

留得下患者,也留得下好医生。2021年4月,在三甲医院工作了15年的施鸿毓选择来到吴淞医院担任心血管内科(宝山区泛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主任。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的学生,他记得恩师的嘱托,“这里是新起点,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

“居民挺认可,但碰上大病,就不愿意留在这儿了。”施鸿毓的第一印象很快有了改变。中山团队几乎所有亚专业的组长都来得勤快:冠脉组、电生理组、结构组、心衰组、康复组……后来,居民们口口相传,“有个院士团队在吴淞”。2022年7月,吴淞医院心内科团队完成了区内首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左心耳封堵术。在宿燕岗教授的指导下,仅1小时就为77岁的孙老伯植入了小小的无导线起搏器,并对左心耳进行有效封堵,大幅缩减患者住院时间,更减少术后并发症风险。2022年,“优化左心耳封堵操作流程吴淞方案”荣获上海市职工先进操作法创新奖。一年多来,这项技术已在宝山区帮助百余位心律失常患者重获新生。

不同于许多疾病,心脏一旦报警,就面临着一场生死考验。在葛均波的倡议下,宝山区建立泛血管疾病诊治中心,其中的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已获国家认证,通过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动,每年筛查心血管高危人群逾2500人次。

图片

今年的寒潮中,朱阿婆因胸闷胸痛长达7小时,就近前往淞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心电图信号迅速传送至吴淞医院内的宝山区心电诊断中心,结果显示,急性前壁心梗!几乎在同时,心内科团队已接收到患者信息,进入导管室做准备。术中,施鸿毓发现其前降支完全闭塞,成功植入两枚支架后,患者脸上重新有了血色。

“中山—吴淞—社区”,三级网络让胸痛救治单元织成了牢固的网络。吴淞医院医务科科长、全科医学科主任沈君介绍,泛血管疾病诊治,涉及诸如糖尿病、肾病、脑卒中等累及全身血管的病种,而大量患者沉在社区,求医时已并非最佳干预时间。为此,依托中山医院祝墡珠教授的全科团队,宝山区率先在长江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开展家庭医生“双签约”服务模式,以家庭为单位,与一位家庭医生和一个吴淞医院多学科团队进行签约。如今,区内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签约1800余户、7300余人次,实现了与吴淞医院的260余人次转诊,真正让优质医疗资源梯度下沉。

家门口享受更好医疗服务

宝山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医联体建设是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抓手,吴淞医院加入“中山大家庭”后,让宝山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正是宝山区政府委托中山医院管理吴淞医院的初衷。一年多来,越来越多的高精尖技术甚至吸引了外区、外省市患者前来求诊。

“由外科医生主导的内镜中心,在上海只有中山医院与吴淞医院。”吴淞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沈彪直言,“我学外科出身,内镜技术的发展其实是在‘革自己的命’。”今年1月,“大国工匠”、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吴淞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亲自“操刀”高难度手术,为21岁的小姚摘除食管黏膜下巨大肿瘤。

图片

内镜下,要如何完成取瘤手术?“通俗来说,就是在消化道黏膜表面切开入口,将内镜深入其中,在黏膜下层建立隧道,通过仪器直视将肿瘤切除并从入口取出,最后用钛夹将隧道关闭。”沈彪介绍,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正是周平红的独创技术,更是为数不多由中国医生自主创新的术式之一。

如今,“中山标准”随着周平红内镜工作站一同“落户”吴淞医院,超级微创的理念让癌前病变诊断、处理不再是罕事。“我们也希望,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推广,让胃、肠、食道癌症的发病率逐步下降,真正达到健康管理的目的。”赶着去手术室的沈彪笑道,“现在连培训班我也去得少了。有中山医院的专家在身边,就是我最宝贵的学习机会。”

(来源:上海宝山)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