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上海两会观察:“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高质量发展当领头羊
浦东引领区建设持续深化,临港新片区、科创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大任务”深入实施,进博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三大平台”作用凸显……今年上海两会上,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进展的回顾,让许多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对成绩倍感振奋、对未来充满信心。
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承担着多项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国家战略任务。在推进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中,如何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会场内外,代表委员们深入思考,广泛讨论,激起不少火花。
东西两翼齐飞,发挥增长极试验田作用
上海市人大代表认真研读政府工作报告。顾海民摄
从空间维度看,上海承接的国家战略尤以东西两翼最为突出。东面有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西面有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
向东看,浦东引领区建设日新月异,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及首批授权事项清单开始实施,一批重大开放举措加快推进,一批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去年,浦东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1.68万亿元,新增各类总部机构126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25家。在临港新片区,去年落地重大产业项目超过100个、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增长22.5%和10.3%。这是一份份亮丽的成绩单。
“浦东将深入落实国家战略任务,努力当好高水平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吴金城代表说,“浦东将重点落实三大任务,一是浦东综合改革试点,二是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三是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积极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打造更多的全国首单、首例、首家,加快改革经验复制推广。”
“临港新片区将积极发挥作为上海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发动机的作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吴杰代表,带来了临港新片区的最新发展情况:在数据跨境流动方面,组建了工作专班,对接国家有关部门,聚焦重点领域,正在抓紧编制重要数据的目录和一般数据的清单;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产业能级。他表示,接下来,要持续抓好人才政策的落实,充分发挥人才落户、人才安居、人才创业、人才个税、人才子女教育等各类人才政策的作用,让临港加快人才集聚。
向西看,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去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推出跨区域项目审批机制、跨界水体联保方案等24项制度创新成果。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正在积极建设全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划的高新区,探索跨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一体化机制,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上海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嘉定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金银淑代表说,当前这项工作方向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
她建议,首先支持示范区青浦片区积极争创上海市级高新区,为争创国家高新区做好准备;同时,落实示范区跨省域高新区建设方案的要求,支持青浦区建立实体化运营机构;设立高新区建设专项基金,支持青浦区联合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共同设立跨省域高新区的产业基金,引导创投、风投等社会资金参加,重点投资新兴产业项目等,加速科技资源集聚和新兴产业发展。
汇聚优质资源,加快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第六届进博会上,巴基斯坦商人向观众介绍手工地毯。巨云鹏摄
2023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明确的重点任务落地落实,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总部能级提升、贸易功能拓展等取得积极成效。
“虹桥区域对于汇聚长三角地区优质资源要素、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胤代表,注意到了低空经济的蓄势高飞。
他认为,应该挖好资源“矿”,充分利用虹桥机场场站基础设施、机库、航线等现有资源,探索军地民三方共同参与,充分挖掘基础资源潜力,降低综合运营成本;拓展服务“网”,依托龙头企业,探索建立通航常年展示交易区域和通航器材保税库,拓展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业务;培育生态“圈”,围绕临空经济发展,大力吸引公务直升机等产业链高端企业,打造多场景、多层次的低空经济生态圈。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在2024年主要任务中提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建设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合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发展共同体。
“近几年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下,跨区域协同发展态势明显。”松江区科创发展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郭淑晴代表说,创新协同越来越专业化、体系化、纵深化,区域联动越来越高效。比如,在G60科创走廊,兄弟城市主动提出、主动认领、主动承接跨域合作事项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外界的要素资源对接融入G60科创走廊的意愿持续高涨。
郭淑晴给出了一组数据:在G60科创走廊,高新技术企业从开始的1.5万家上升到了4.7万家。“上海要发挥龙头作用,营造更多的资源,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拓展场景。”她建议,推动科创产业深度融合,指导支持G60科创走廊率先建立研发、中试、量产等环节高效衔接的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进一步提升要素链接和资源配置能力。
绿色与文化发力,加快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让城市绿色发展的底色更亮”“加快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上海市两会上,绿色发展和文化建设成为许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城市软实力,就是发展硬道理。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上海将加快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推动深远海海上风电建设,新建1万个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落实超低能耗建筑项目2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00万平方米。
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华代表,把注意力瞄准氢基能源——来源丰富、清洁低碳、应用广泛。
“在全球低碳化发展趋势下,国际航运巨头正大力推进绿色甲醇的燃料替代,在上海布局氢基能源产业链,将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航运、贸易和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级。”林华认为,可以依托上海市2023年度第一批零碳创建园区黎明生态园和2023 年浦东新区区级特色产业园区“浦发•零碳绿谷”,开展绿色低碳循环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
利用园区内城市湿垃圾产生的沼气,配套光伏离网制绿氢、制绿甲醇,建设光储绿氢绿甲醇一体化项目,推动园区内垃圾焚烧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光伏制氢和制绿色甲醇示范,稳步增加绿色甲醇生产能力……林华提出了好几条建议,并对氢基能源发展与航运绿色转型相结合很有信心:“目前,上港集团正在上海港开展国际航行船舶绿色甲醇燃料的加注业务,预计未来绿色甲醇加注需求量将达到40-50万吨/年,这将助推氢基能源尤其是绿色甲醇在上海的发展。”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还表示,2024年,上海将进一步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上海文化品牌,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豫园灯会,日前作为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旅年开幕活动登上世界舞台,在法国巴黎与中国上海同步点亮,首次实现双城联动、跨国亮灯,受到当地各界欢迎,极大鼓舞了主创团队,也给‘文化出海’带来启发。”上海市政协委员、豫园股份董事长黄震认为,应进一步借鉴国外发达城市文化输出经验,研究制定“文化出海”上海方案,鼓励、促进、扶持市场主体广泛开展海外文化交流活动;设立“文化出海”政府引导产业基金,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难的问题,“深刻挖掘上海城市文化精髓,培育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东方生活美学超级IP。”
“施工图”不断细化,“实景画”渐次铺展。上海两会时间行将结束,放眼未来,代表委员们的真情建言,将为上海更好落实国家战略、牵引高质量发展听民声、汇民智、聚民力,脚踏实地加油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