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区向化镇:实走深访下真功 解题服务求实效

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崇明区向化镇党委通过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摸清情况、找准问题、定实措施,有效破解各类工作所需、发展所系、人民所盼的关键问题,切实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坚持目标导向,在走深走实上下功夫
系统推进全面访。强化工作统筹和任务细化,做到走访主体和走访对象两个“全覆盖”。党政、人大班子成员主动联系问需于民,牵头协调解决问题,持续形成强有力的“头雁效应”;各村居党组织有效发挥党建“围炉暖心”、“民声议事会”等工作机制作用,立足实际抓好解忧惠民工作;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紧密结合工作职责开展常态化走访联系,持续强化为民解忧和优化营商环境。
多样形式深入走。充分立足当前工作和实际需要,以了解情况、摸清问题、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将专题走访、联合走访、组团走访有机融合,强化走访实效;突出点面结合、抓住重点,做到重点对象重点走访,重要工作重点走访,情况复杂对象重点走访,困难弱势群体重点走访,进一步提高走访的“精准性”。
闭环管理见成效。结合插村联企长效机制,建立大走访专项工作小组并设置专职联络员,强化信息交流互通,做好走访情况梳理汇总和问题流转办理,确保工作体系畅通高效;坚持效果导向,通过现场了解情况、共同会商研究、制定解决措施、落实问题销案等形成走访调研、情况梳理、问题派单、解决反馈的工作闭环,从而推动大走访了解情况更全、收集信息更快、解决问题更准。截至目前,开展“四百”大走访9017人次,收集问题和建议768个,为民办实事147件。
突出问题导向,在立行立改上下功夫
“身入”更“心入”,紧贴群众访实情。深入田间地头、沉到生产一线,与群众交心交友,深入交流,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着力避免过度走访“扰民”、全力抓好问题办理“惠民”;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做到不预置前提,不预设问题,围绕群众关心关切事项访深探透,确保访出实情实效。
“一个”到“一类”,靶向发力精施策。查深生态治理、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基层治理等方面的短板,深剖群众和基层单位长期关注、关切的“难点”“痛点”“堵点”,梳理突出问题、找准关键关节、研究解决途径;通过统筹协调,分门别类、对标责任,落实到单位部门专题施策处置;对涉及面广、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发展亟待破解的普遍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重点聚力聚焦、合力攻坚突破。
“出题”即“答题”,及时回应真解决。坚持把解决问题贯穿于大走访全过程,边访边做、立行立改,推动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化解、困难在一线解决;政策解答、办事指导等能够马上解决的就马上办,不能马上解决的第一时间落实办理部门研究限时办理措施;本着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的原则,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做到不回避、不推诿、不遗漏,以真诚务实的态度赢得群众信任。
把握需求导向,在见行见效上下功夫
访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高招妙招”。将“打造特色产业集聚的首发之地,建设生态宜居人文的醉美花乡”的向化发展目标作为大走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发挥走访调研掌握情况、发现问题、推动发展的作用,更高水平地服务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多成果。比如,党委主要领导结合水仙产业发展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及农户开展深入走访,通过优化政策措施、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水仙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壮大集体经济、惠及群众的“共富之花”。
访出有效惠及群众的“真招实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找准新阶段、新征程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找准工作的切入口,通过深化大走访,真正把惠民利民的实事做实、好事办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比如,走访发现部分独居、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群体有助餐的需要。针对这一共性问题,走访干部加强信息协同共享,进一步排摸出40名有此类需求的对象,第一时间会同职能部门开展助餐服务对接,及时解决就餐问题。
访出优化基层治理的“新招硬招”。坚持把解决大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作为当前服务群众工作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全面梳理服务群众的难点、堵点、痛点,通过强化问题整改、总结提炼处理等措施,加快形成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的服务群众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干部的宗旨意识,实现作风转变、本领提升。比如,围绕总书记“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的要求,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建议,持续优化“向心工程”、“围炉暖心”等重点项目,推动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基层协同治理模式,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
(来源:上海智慧党建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