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大江东|“龙头责任、风向标作用” 上海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再起笔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巨云鹏 曹玲娟
2023年12月29日16:3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必然要求。”这是12月18日召开的十二届中共上海市委第四次全体会议,对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策之一。会场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成为与会者热议的关键词。

“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必须从体制机制上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11月30日在上海召开的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明确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并实施已有5年,在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时,仍有许多深层次问题有待进一步破解。

上海要担当龙头责任,展开新探索、持续抓深化、落实新责任,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上海市委贯彻落实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精神,在全会上作出了新的思考和部署。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迎来了书写新篇章的再起笔。

更好发挥龙头辐射带动作用

12月23日,人民日报整版报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成果

谋上海,向来不止谋一城一域。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同长三角区域联动,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辐射带动作用来自何处?年底回望,答案在上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创新实践中:

12月,《上海市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正式施行。施行当天,上海市司法局作出了准予韩国大韩商事仲裁院上海中心登记的决定,并在规定期限内报司法部备案、赋码后颁发《境外仲裁机构业务机构登记证》。这将是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上海中心后,首家外国仲裁机构在上海设立的业务机构。

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2届大会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了在中国上海设立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的决议。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成部分,是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设立的第10个一类中心,也是在欧美之外首个全球性一类中心,旨在促进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从幼儿到成人各个阶段包容、公平、适切和优质的全民教育。

10月,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上,回顾了上海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30年来,从总产值不足50亿元,成长为工业产值近2000亿元、总规模近9000亿元新兴产业的非凡之旅。国际前20位的药械企业中有80%以上将中国区或研发生产总部设在上海,全国前20家企业有16家在上海布局。

……

在上海,为全国。法治、教育、产业,无一不在向改革的纵深处推进,不断诞生“首个”“首创”“首家”;无一不在向开放的更广处拓展,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机构到这里寻找发展机遇

此次上海市委全会,定下明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着力做好的八方面工作,“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被放在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的任务中。

全会要求,“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浦东引领区建设,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更好发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风向标作用。”

“风向标”,这是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再一次定位和加压,也是对辐射带动作用来源的思考与判断: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才能担好龙头责任、强化辐射带动

探索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

2023年,长三角示范区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牌。资料图片

“上海界”“江苏”,一米之内,两块标识牌分别竖起。再往稍远处看,一条太浦河之隔,就是浙江。

上海青浦、江苏苏州吴江、浙江嘉兴嘉善三地汇聚处,如果没有标识和地图,面对同样长势的作物绿植、风格相近的江南水乡、几乎一样的方言口音,来到这里的人们很难意识到几米开外,就已身处不同省份。

“然而,过去一旦涉及项目,跨省的感觉立刻就出现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和规划建设部副部长刘群星说,过去涉及跨省域的项目,需要由三地分别进行审批,还会面临流程不统一、标准不一致、材料不同等问题。

2019年示范区揭牌后,此类难题开始破冰突围。眼下,由沪苏浙三省市共同打造的“方厅水院”已经动工建设,这个项目就跨越了青浦、吴江、嘉善三地。在示范区执委会协调统筹下,方厅水院的建设,实现了一个平台推进、一体化立项、一体化招标、一体化审查、一体化审批、一体化监管,三地相关部门实现了“一个文件一个章”。这是示范区制度创新的又一成果。

四年来,示范区累计形成1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8项已面向全国复制推广,持续推进了145个亮点项目建设。

在2413平方公里的示范区内,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在不断“破壁”。在更大范围的长三角地区,这一趋势也正在演进——

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显著增强。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快建设,已建在建高铁覆盖区域内的所有设区市,从上海出发,“一小时高铁圈”城市越来越多。

政务服务“软联通”愈发紧密。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直接刷卡结算越来越方便,一张医保卡“畅游”长三角,“到上海看病”不再是难事,越来越便利。

在不久前召开的上海市领导干部会议上,市委书记陈吉宁指出,要推动完善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激发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化内生动力。整合优势资源、加强联合攻关、持续强链补链,更好推进科技突破、产业突围

从长远看,激发市场化内生动力,意味着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并非由行政主导,而是要在市场经济的逻辑下前行,在做好基础建设、政务服务的同时,不论联合攻关还是产业突围,都需要一套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试验田”,示范区无疑要进一步加大探索,寻找破题经验。

汇聚人才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来沪年轻人在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找到家的感觉。王初摄

在上海市委四次全会会场,一位市委委员讲起他20多年前大学毕业时在上海的经历:4个年轻人,一人100元,租下一间房子,住得挺宽敞,上班也方便。“但现在,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上海工作,辛辛苦苦赚的钱都交房租了。”他坦言,居住成本高,不利于年轻人在上海奋斗。

今年年初,在沪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黄勇平也谈到过类似现象。“我有一些学生,非常优秀的学生,毕业之后到其他城市去了,他们为什么不留在上海?”黄勇平认为,除了顶尖人才,上海还应创造更多条件留住这些优秀的年轻人。

从上海的城市发展进程看,经济发达、人口密集,自然带来居住成本的上升。但与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相比,人才之于上海、之于长三角,无疑是第一资源,是能否激发其他要素活力的“发动机”。

伴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的联通、政务服务的便捷,让“不在上海,也能享受到上海生活”成为现实,也对上海“海聚英才”,继续提升城市功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久前召开的上海市委常委会会议指出,要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城市战略使命,放眼全球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人才自主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造就一批胸怀使命感的尖端人才。要提供更多干事创业平台,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多措并举完善服务配套,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才发展环境。

面对迫切需求,上海努力作为,以务实举措吸引人、留住人。

根据规划,到“十四五”期末,上海将累计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达60万套(间)、形成供应40万套(间)左右,全面健全完善“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供应体系,跑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发展“加速度”。

更长远的,是以事业留人,给年轻人干事创业发展的舞台

12月以来,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施博德、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名誉主席约翰·桑顿、美中绿色能源促进会首席科学家朱棣文、美国华特·迪士尼公司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艾格等美国企业、机构负责人密集来沪访问,共同表达了对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乐观展望,以及对持续投资中国、加大合作的积极态度。高水平对外开放,蕴藏着城市发展、个人发展的大机遇。

更有获得感的,是以人民城市建设的成果留人,让年轻人有“主人翁”精神,愿意为这座城市打拼

上海提出,要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畅通渠道、拓展范围,让每一位上海居民有表达、参与的途径,更加激发他们为这座城市奋斗的热情。

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上海必将带动长三角创造更多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