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演出与观众双向奔赴 音乐会上这名观众让人印象深刻

剧场礼仪,在理解的基础上和艺术家共同完成一个美好的夜晚
忍着咳嗽躲在最后一排看完全场 音乐会上这名观众让人印象深刻
12月19日晚,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的麦斯基三重奏音乐会下半场,第一支曲目演奏完毕,前排一名观众抱着包快速向门外跑去。
“后来她没有回到座位,在最后一排看完了全场。”对此印象深刻的东方艺术中心节目总监洪韵解释:“这名观众忍着剧烈咳嗽,礼宾员在门口给了她润喉糖,待身体状态平稳后才回到音乐厅。”
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冬季厚重衣物的摩擦声,甚至手机、保温杯重重掉落在地的声响……金秋到年末,申城古典音乐会“大咖”不断,以国际乐坛热度正高的王羽佳阔别国内多年的独奏音乐会巡演为例,在上海站之后,北京国家大剧院为观众摆出口罩、润喉糖,各地观众对观演秩序的讨论,都在社交媒体引起热议。
好演出如何与观众双向奔赴?飘红的票房之外,“不可重来”的音乐会怎样减少遗憾,创造更多美好时刻?
特别的上海版提示走红
在麦斯基三重奏音乐会现场,记者听到了一段特别的现场提示:
“请保管好您携带的所有物品,保温杯、各类电子产品、手机、相机等等,安全放置于自己的包袋中,以防观演太过专注,没有拿稳而跌落在地板上,发出的声响很可能会中断艺术家的演绎;
“本场音乐会全程禁止拍照、摄像及录音,麦斯基先生希望有更多与现场观众心与心的交流,而不是仅仅从音乐的各种不完整片段来解读;
“为确保您和他人的健康,请戴上口罩,如忍不住咳嗽,请掩住口鼻。如果实在不舒服,可以向礼宾索取润喉糖……”
“和以前听到的提示不太一样,有对音乐会情境的介绍,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不仅对音乐会更加期待,也希望大家一起来营造像客厅般美好的氛围。”社交媒体上,不少观众对这一现场提示给予好评。
还有观众提到,“12月5日看王羽佳第二场音乐会,大家对演出前的特别提示鼓了两次掌。”
洪韵告诉记者,赢得观众掌声的提示是与王羽佳团队共同商讨拟定的,这段“上海版提示”还被王羽佳团队带到其他城市进行播报。
创造让观众理解的场景
“这个提醒太赞了”“希望循环播报”“每场都需要”“所有剧场都要播放”“希望特殊的观演须知常态化”……观众为何为上海版提示点赞?
乐迷刘先生告诉记者,除了对剧场礼仪的基本提醒,无论是王羽佳独奏音乐会还是麦斯基三重奏音乐会,提示词里都比较注重对演出者和音乐会内容的解释。“在社交媒体看到剧院发的提示词视频,特别复盘了一下。”让他印象很深的是,提到音乐会“禁止拍照、摄像及录音”,广播说的是“我们都不希望羽佳完整的乐思被切成各种片段断章取义,更不想在网络上看到这些零散的片段又让她无从解释”。
提示词还介绍了曲目用意——“演出前,羽佳想特别提请各位现场的乐迷朋友,梅西安的《圣婴之吻》和贝多芬的《C小调第32号钢琴奏鸣曲》,是她整场策划中最重要的部分,她特别设计了从寂静中开始,最终在寂静中结束。让我们一起来实现她的编排。”
“与其说是‘教育’观众,我们更想换一种方式,请观众在理解的基础上和艺术家共同完成一个美好的夜晚。”洪韵说,“古典音乐的表演者其实没有太多渠道和方式可以和观众直接交流,我们习惯了他们在台上不说话,因此在演前和中场播报时,更多地从艺术家的角度出发,与观众沟通‘为什么不要拍摄’,让观众成为现场化学反应的一部分。”
老话题为何遇到新问题
剧场礼仪,看似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2006年,德国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首度来沪演出,下半场曲目演奏到一半,因为一名观众不断拍摄的红色对焦灯干扰到穆特,艺术家突然停下演奏3分钟,要求该观众离场。2014年,被称为“演奏揉不进一粒细沙”的波兰钢琴大师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亮相上海。签订演出合约时,齐默尔曼特别提到“不希望有人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擅自摄影及录音录像”,并把这一条作为来沪演出的前提条件。
“今年以前,感觉剧场礼仪,特别是古典音乐会的礼仪已经相对平稳。”有乐迷分析,随着演出市场重新与国际接轨,名家名团回归,新生代观众正在涌入剧院。在一些热门古典音乐会的现场,带琴童看演出的家长有时会被“嫌弃”。“不是不喜欢小朋友,有些在工作日的演出,明显看到上了一天学的孩子很疲惫。有些音乐会的长度或曲目的选择,孩子支撑不住、不耐烦是正常的,对其他观众的影响也是真实的。”一位乐迷表示。
“冬季呼吸道疾病多发,有时咳嗽确实忍不住。但有的观众好像养成了在乐章间用清嗓子代替鼓掌……如果身体真的不适,是不是重新考虑一下是否来观演?”
在洪韵看来,观众的行为有时是下意识的,“有人发出声响,会有很多双眼睛严厉的目光射过来,心理压力也挺大。”无论是新观众还是老观众,都和艺术家一起组成音乐会的一部分,“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给观众一些提示,当新观众发现,自己的‘忍住’确实和艺术家发生了化学反应,得到了更好的音乐回报,相信会留下一段美好记忆。”
“现在大多数观众都知道乐章间不鼓掌,但有的现代曲目比较冷门,观众不熟悉,希望能有一些提示。”有观众表示,除了自己做功课,希望剧院提供更多导赏,或是在细节上有所关注。
无论是润喉糖还是“定制”演前提示,在不少观众看来,是值得提倡的柔性而积极的服务。
“秋冬季的咳嗽或许是一时的,演出现场还会有不少意料之外的状况。重要的是,剧院能不能积极回应观众的需求,还要比观众想得早、想得前一步。”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记者 施晨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