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专题>>杨浦百年·工业印迹

杨浦百年·工业印迹 | 上海船厂的百年“船”奇

2023年12月21日19:15 | 来源:杨浦文旅
小字号

原标题:【口述历史】杨浦百年·工业印迹 | 上海船厂的百年“船”奇

为进一步加强工业遗产非物质遗存的抢救保护力度,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邀请“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宝妹、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等一批曾在杨浦滨江生活工作的老劳模、老职工代表,参与滨江开发、规划的资深专家学者代表,以及建设者代表,以亲历者“口述历史”的方式,用镜头语言展现杨浦工人阶级的蓬勃奋进、百年工业的峥嵘岁月,汇聚成12集的“杨浦百年·工业印迹”系列专题片,多视角呈现杨浦滨江的岁月变迁、涤岸之兴。

本系列专题片由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员会、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联合出品,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指导,上海船厂的百年“船”奇,上海船厂原副总经济师葛珺将带你走进上海船厂,一起走进百年船厂的辉煌与重生。

《上海船厂的百年“船”奇》

“原来的一些历史元素都留下来了,看到这些,我觉得我们过去的历史还在,过去的青春,过去的记忆都在。”

——葛珺

杨浦滨江岸线上现存的典型工业遗产——船坞,是曾经的上海船厂所在地,作为上海历史最悠久的船坞之一,这里是上海乃至中国船舶制造的重要见证,几代造船工人在这里默默奉献,造就了上海修船、造船业的辉煌。

历经岁月变迁,如今船厂搬迁,两座船坞及其周边的塔吊群已经成为滨江南段区域标志性亮点。作为船厂变迁的直接见证者,上海船厂原副总经济师葛珺每次再走上这片土地,都感慨万千,留存下来的船锚、系缆桩……这些物件也时刻提醒着来此的参观者们,有那么一个厂和那么一批职工,应该被这座城市牢记和流传。

辉煌年代

“半是迫于生计,半是忠于情怀”,17岁的葛珺便进入了外祖父和父亲都曾经工作过的船厂工作,可谓是正宗的“船三代”。

三代在船厂,葛珺小时候的记忆是船厂,青年的时候是船厂,如今退休了,脑子里还是船厂。在他看来,对技术的追求贯穿上海船厂的整个发展历史,技术革新和创新方面一直有独到的地方,“敢为天下先”这是船厂的精神和秉性。

老师傅传帮带

将时间倒回到那个机器轰鸣的时代,在包括葛珺在内的几代职工的接续奋斗下,船厂建造出了诸多“中国第一”!

中国第一艘800吨浮船坞由上海船厂制造,中国第一艘半潜式钻井平台"勘探3号"由上海船厂完成,新中国第一艘出口万吨轮“绍兴”号是上海船厂的作品。

勘探三号

除闪光的造船业绩外,上海船厂在修船方面,也是领域内的佼佼者,葛珺自豪的说“从1949年到1996年,上海船厂创造了连续四十余年行业内修船全国第一的历史记录”,而当时修船的主要基地便是杨浦滨江的两个船坞。

船舶修理

“当年,能进上海船厂工作,那说出去可是有面子的事情。”葛珺回忆道,这里一度承载着上海工业的辉煌,船坞上闪动的焊光、耳边响起的汽笛,都是几代造船工人工作的日常场景。

旧址新貌

随着浦江两岸的开发以及杨浦滨江的全线贯通,上海船厂主动搬迁至崇明岛,建立了全新的修船、造船基地,而这片曾经被盛载着无数荣耀和充满记忆的场所又将去向何方?在码头上,葛珺说道:“走的时候大家最担心的就是怕‘拆完了’,这里留下了太多的印迹,要是都没了,可惜了。”然而让大家欣慰的是,滨江改造并没有抹去船厂的记忆。

踱步码头上,脚下那油漆斑驳的铁锈地面也是原来的模样,甚至连消防车的停靠提示也没变,地上还有五块钢板显得特别醒目,分别镌刻着船厂前身祥生船厂、瑞镕船厂、招商局船厂、英联船厂和解放初上海船厂的历史。作为船厂具有代表性的工业构筑物,两个船坞得以完整保留,同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原来的一些历史元素都留下来了,看到这些,我觉得我们过去的历史还在,过去的青春,过去的记忆都在。”葛珺如此说道。

2022年11月25日,长江口二号古船在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怀抱”下平稳进入“新家”——船厂旧址1号船坞内。可移动的古船与不可移动的上海船厂交相辉映,这段互相印证的历史,使沉没百年的古船有了名副其实的回家之感,也为百年船厂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未来,1号船坞区域将会建设一座覆盖整个古船沉箱的临时考古站,而上海船厂旧址将建成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这座位于杨浦滨江,以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核心的考古主题博物馆,将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古船与考古博物馆、全球一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国际航运贸易中心的展示窗口和人民城市“生活秀带”的文化地标。

“杨浦百年·工业印迹”系列专题片目录

信息来源:区文化旅游局文物管理科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