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百年·工业印迹 | 工人之歌
为进一步加强工业遗产非物质遗存的抢救保护力度,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邀请“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宝妹、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等一批曾在杨浦滨江生活工作的老劳模、老职工代表,参与滨江开发、规划的资深专家学者代表,以及建设者代表,以亲历者“口述历史”的方式,用镜头语言展现杨浦工人阶级的蓬勃奋进、百年工业的峥嵘岁月,汇聚成12集的“杨浦百年·工业印迹”系列专题片,多视角呈现杨浦滨江的岁月变迁、涤岸之兴。
本系列专题片由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员会、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联合出品,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指导,第七集《工人之歌》,由作家父女管燕草、管新生为你娓娓讲述工人文学创作的故事。
《工人之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亦是工人作家驰骋中国文坛的鼎盛时期,而上海的工人文学创作队伍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在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其中,管新生、管燕草是近期上海作家队伍中创作激情高涨、作品迭出的一对父女作家。
“我从1968年进厂,40年就在这个工人群体里面生活工作,我熟悉的就是这批工人,和他们有感情的,有感觉的也是这些工人,所以我们的作品定位就定们在写工人这个群体。”1949年10月,管新生在上海出生。1968年,初中毕业分配进上海铝材厂。成为工人,描写工人,管新生用上了自己的一辈子。他被上海市总工会命名为“上海工人小说家”,跻身十大工人艺术家之列。
阅读管新生不同时期创作的工人小说,就如同欣赏一幅波澜壮阔的工人群像画卷。其中长篇小说《工人》尤为典型,生动展现了近百年上海工人阶级的成长与发展。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工厂是管新生的创作大本营,说起当年铝材厂的从业经历,管新生侃侃而谈,记忆犹新:“72度,我们就在72度的高温下干活。那个汗是从头顶一直流下来,衣服全是潮的。”如此艰苦卓绝的工作环境下,管新生日复一日,持之以恒地进行着高强度的作业。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便拿起笔,不知疲倦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写作之中。
女承父业。出生在八十年代的女儿管燕草,对写作这件事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也没有意识到要去传承我父亲的写作事业,我只是说我喜欢,我觉得做这件事情让我快乐,那么我就会去做这件事情。”
管燕草,现任上海淮剧团分管业务的副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编剧。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拥有艺术硕士学位的管燕草,没有做过一天工人,但工厂曾是她生活的环境,关乎成长,关乎她对世界的认识。
从记事起,“‘沙沙沙沙沙’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管燕草每每深夜从梦中醒来,惺忪的睡眼里总看到父亲伏案写作的身影,这些勤恳创作的日日夜夜,也鼓舞了她走上写作的道路。父女俩耗费12年心血,出版长达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工人》,之后两人又历经6年修改,最终将新版定名为《百年海上》。“缺失工人命运的海派文化是不完整的。”从《工人》到《百年海上》,父女俩想用这部作品,为自己的这句话作注。
一个作家的成长经历对其创作是有极大影响的。谈到为什么写工人,写工人新村?从小在弄堂房子生活的管燕草表示:“我觉得工人新村,在杨浦的这个目前的发展来说,它完全是一个与时倶进的建筑,或者说与时倶进的这样的一个群体。”而父亲管新生对工人新村的由来更是如数家珍:“工人到1949年都是没房子住的,上海的工人是没有住房的。共产党解放以后首先就想到这个问题了。”在老一代领导人的重视支持下,工人新村的设计建设还深入考量了周边配套设施,重点聚焦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你看杨浦的工人新村,全部在大学边上。”
如今,从工人新村到焕新空间,在不断流淌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人薪火相传。相比父亲,管燕草不仅是一名作家,身为国家一级编剧、上海淮剧团的副团长,20余年来还不遗余力地推广淮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认为,改造转型成功的杨浦老厂房成为淮剧的创新舞台,只有将富有代表性的工人作品节选出来植入到演艺新空间,使传统的戏剧以独特的时尚气质贴合当下年轻人的喜好与需求,才能从骨子里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再创时代辉煌。创作无止境!两代人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书写着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华章。
“杨浦百年·工业印迹”系列专题片目录
信息来源:区文化旅游局文物管理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